本篇文章3044字,读完约8分钟
在熙熙攘攘的街道后面,有成千上万的家庭每天都要倒厕所;在闪烁的霓虹灯后面,仍然有许多人在洗澡和去公共浴室...这就是上海中心城市“二元结构”的现实。
黄埔不仅是上海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也是上海老城的所在地,承载着上海700多年的城市建设历史和170多年的开埠历史。它是上海城市的根基,也是海派文化的源头。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城市“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高层建筑众多,体现了上海现代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和时尚魅力;另一方面,旧式里弄和危险棚集中,区内二级以下旧里弄总面积居中心城区第二位,人口密度高,是城区旧区改造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
对黄埔而言,城市更新不仅意味着以最严格的要求保护上海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还意味着改善人民生活。五年来,黄浦区坚持创新理念和方法,推动城市更新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探索城市更新的新途径。
让老房子的居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今年春节前,聚奎新村有300多户人家庆祝“搬回来”。在2号楼105室,李少荣和他的妻子惊喜地发现原来的三个共用厨房被分成一个区域,成为他们独立的厨房和浴室。虽然它占据了很小的位置,但它确实解决了他们家的实际问题。
朱奎新村是老城区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社区。没有独立的厨房和浴室,房屋陈旧,居民生活环境恶劣,许多违章建筑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黄埔区创新性地将住房风险消除、综合修缮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采用人员疏散、拆迁、除险加固和修缮的方法。
在300多户居民搬迁后,黄埔用了半年时间对居住区进行整体改造,不仅消除了房屋的安全隐患,更新了旧居住区的外观,还为居住在狭小空间的居民增加和改造了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达到了安全和宜居的效果。
旧制改革当然是改善民生的一种方式,但黄埔的情况是“特殊的”:即使按照目前每年5000户的速度全速、超速度地进行,也至少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才能完成旧制改革的任务。我应该为那些在五年甚至十年内都无法改变他们的旧生活方式的居民做些什么呢?
“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不能等,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不能等,最基本的环境整治和城市管理目标的清洁有序不能等。征用和改造不应也不能成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唯一选择。”黄埔区领导的承诺,落地了。
近年来,黄埔探索了各种措施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老房子里的居民愿意有尊严地生活。五年来,围绕老住宅区居民最关心的卫生设施和用水问题,黄埔大力实施了综合改水、环卫设施改造和旧房修缮等“三大工程”,淘汰了1万多个厕所,重新包装了3万多个水表,综合修缮了144多万平方米,惠及6万多居民。
上图:四牌楼的原貌。下图:翻新后的新牌楼。郭长耀
朱奎新村实施住房风险消除、综合修缮、改善民生的城市更新模式,是黄埔近年来探索的一种“待改”模式。“一方面,传统旧改革模式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必须进行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基于“拆除”的模式对城市形态、街区结构和建筑多样性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地区领导说。
今年以来,黄浦区紧密结合本区实际,按照“确保结构安全、改善基本功能、传承历史风貌、改善人居环境”的思路,进一步加大了探索力度,选择了复兴东路404弄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区。加快推进里弄房屋成套率改造、拆迁整体改造和“引户协议置换+房屋大修”试点,尽快建成不同类型的住宅小区和房屋改造
让历史建筑保持活力
近日,南京东路“外滩中心”的门面装修材料被拆除,暴露出其真实面貌。当许多老上海人经过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拍照。“外滩中心”由四组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老建筑组成。黄埔通过本体保护和周边开发建设,增加了公共配套设施,提供了public/きだよ 0号房,注入了符合建筑风格和街区定位的新功能。“外滩中心”即将对外开放,转型为以高档时尚生活为主题的“商务旅行、文化生活秀”体验综合体。
“保存和保护历史风貌和建筑是为了保存城市的记忆和保留乡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建筑将成为‘标本’,只能从远处看到,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走近和走进建筑。近距离体验和欣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地区领导说。黄埔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注重历史建筑的改造功能,提高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可达性。
例如,在对160号街区的旧城建筑(也称为工业和贸易部大楼)进行保护性改造期间,所有被居民占用的空公共房间都将开放,成为新的城市公共开放空房间,恢复其广场的原貌。旧城区建筑的保护性改造将带动新老福州建筑的共同发展,街区的整体功能将在未来进行改造和升级。又如淮海中路358弄上仙广场是一条典型的石库门老街,已有92年的历史。这是本市第一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目前,正在加快综合保护和改造,整个街区将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风貌,成为集商业、文化和旅游为一体的标志性区域。
对于历史风貌和建筑,黄埔注重探索多元化的保护和保护路径。例如,根据历史文化区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应实施有针对性和有区别的保护和开发。历史居住建筑保护的重点是延续建筑风格和提升现代居住功能;功能性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重点是重塑公共空的功能,提高该地区的形象质量。通过采取“保留、改造、修复、管理”的多种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完成了一批思南大厦和外滩源头的历史风貌保护示范工程。
“精细管理”照顾老宝宝
“拆除,先慢下来。”如今,即使是黄埔最基层的拆迁工人也知道“拆迁要有所保留,有所保护。”
在推进黄埔旧区改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积极保护、提前识别和确认历史风貌和建筑的机制。“专家论证是黄埔旧体制改革的必要程序。由专家决定是整体保留、单体保留还是批准后拆除。”黄浦区房屋管理局局长李顺表示,从石库门的一块砖到门窗,独特的无保护建筑中的构件,只要被专家认为有价值,就应该积极保留,并进入特色建筑构件仓库。通过这种方式,黄埔抢救和保护了一批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里弄街区、公共建筑、工业遗迹和风格道路。
黄埔是上海最集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拥有289座优秀历史建筑,占中心城市总数的27%;有31条风貌保护道路和36条风貌保护街道,占全市城市总面积的近一半;历史文化区有4个,占黄埔区土地面积的31%。黄埔一直将这些资源视为独特的优势。黄浦对这些古老的珍宝实行精细化管理,从顶层设计开始,就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保存和保护体系。
早在2015年,黄埔就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区级日历保护委员会,由区领导挂帅,并成立了由规划、建筑、人文等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今年,黄浦专门成立了城市更新领导小组,统筹历史保护、城市更新和城市发展,加强外滩历史风景区、恒富风景区等区域保护和保护工程。黄浦区还率先制定了全市首个“十三五”规划,在区一级保护历史风貌。
历史上的旧建筑类型复杂,产权多样,历史悠久。许多建筑物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为了加强保存和保护,原始数据尤为重要。黄埔区正在积极完成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基础数据调查和保护指南编制工作,探索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地图系统,整合房管、文化、规划等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在专家加强筛选和确认的帮助下,黄埔也主动发现了可以保留保护的资源,并对旧征地涉及的地块或纳入规划的地块内的所有旧建筑进行了整理,形成了“一地块一保护”的方案。
描述:圆明园公寓位于圆明园路115号,建于1904年左右。整栋建筑展现了英国安妮女王典型的复兴风格:清晰的砖墙,砖雕,与白色油漆和砖块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豪华的室内装饰。左图:圆明园公寓旧貌;右图:圆明园公寓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