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8字,读完约4分钟
原标题:因电子商务对人民广场地下商业区的影响而寻求改变
据《劳动日报》报道,电子商务的冲击和商业形式的同质化严重,人民广场曾经辉煌的地下商业区近年来不断衰落。日前,记者走访发现,上海城市规划博物馆下的“1930风格街”内的商铺已被大面积疏散,而另一端的迪美购物广场也报道称,商业计划将进行调整。商业地产专家认为,从整体来看,地下商业应该是地面商业的补充,而从店铺的角度来看,也应该能够突出个性,打造精致的地铁店铺。
“凤清街1930号”:店铺因装修而疏散
装修的第一个消息来自上海城市规划博物馆下的“上海1930风格街”。在这条50米长的通道上,由于丰富了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风格,充满了“穿越感”,这曾经是游客们一起游玩的必经之地。
几天前,记者发现,超过90%的商店已经关闭和疏散,而不到五个商店在正常运作。一些商店贴出了搬迁公告,而另一些则宣传清仓大甩卖。一些店主去了空大楼,商店里的杂物乱七八糟。一些商人只是在现场摆摊卖衣服、鞋子和袜子。
"在过去的几天里,眼镜打折出售!"一个店员正在大声喊叫。他告诉记者,大部分被疏散的商店已经搬到华盛街和附近的香港名店街。“我们的租约要到今年年底才会到期。我们还没有找到下一个家。我们只能这样做生意。”
“我们将不再续租租赁期满的店铺,疏散后也不会在店面开设新店。”在凤庆街的招商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从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工作人员处了解到,由于规划展厅已经进行了整体改造,作为其中一部分的“1930风格街”自然也在改造范围之内。记者问,改造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装修什么时候开始?该工作人员说,翻修计划仍在审批过程中,具体时间尚未确定。
记者多方询问,一位地下商业区的相关人士透露出了一点语气:“虽然叫上海风清街,但内部的商业建设并不完全符合风清街的定位,显示出上海风格的特点。这可能是转型的方向。”不过,有关人士亦谨慎地表示,一切仍须以规划署批准的最终图则为准。
迪美广场:或将服装比例降至10%
不仅凤清街正在调整,与之相邻的香港名店街和迪美广场也在调整。在香港的名店街,餐馆的数量与过去相比大幅增加,并且集中在人民大道附近的下沉广场。数十家原本与地铁站相连的珠宝店都消失了。另一端,迪美购物广场也计划在本月中下旬宣布一项新的业务调整计划。
两年前,该报报道称,由于电子商务的影响,以及自身地理位置和移动线路规划的限制,迪美的业绩像悬崖一样下滑。为了扭转这一困境,迪美首先吸引了中国著名的商业地产管理机构石英,并于2015年推出了转型调整计划,针对18 -25岁人群,以促进休闲生活体验消费为主,将商业业态调整为“服装30%、餐饮30%、顾客体验40%”的比例。这个调整方案的效果是什么?
记者发现,以《暴风骤雨》和《探索者世界》为主题的娱乐项目在迪美最受欢迎,尤其是《暴风骤雨》。50多种不同类型的“玩偶机器”和8个自助卡拉ok厅吸引了许多年轻人驻足消费。
“在娱乐业,‘风云再起’一直都不错。”迪美购物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ar/vr为重点的探索者世界占地2100平方米,未来仍将升级空厅。就服装形式而言,迪美将其之前分散的店铺集中在迪美广场和香港名店街的交界处,重点是更贴近年轻人口味的韩流。“这样,无论你是从迪美去名街,还是从名街去我们这里,这一带都是必去之地。”该负责人表示,娱乐、餐饮和服装仍将是迪美未来的三大支柱。
“总的来说,装修后的商场人气有所回升,但与原调整前的预期仍有差距。”迪美购物中心相关负责人承认。此外,原来的合作伙伴石英已经选择退出,而迪美已经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新一轮业务调整计划预计将在本月中下旬公布。”据负责人介绍,服装的比例可能会降低到10%。行业专家:打造个性化地铁商店
记者发现,为了与电子商务竞争,传统企业不约而同地降低了服装,增加了餐饮和娱乐的比重,再次出现同质化。商业地产专家蒋表示,简单地调整餐饮、娱乐和服装的比例并不是长久之计。"地下商业区的商店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他建议,一方面,我们应该坚持过去每个家庭的原始立场,避免同质化。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结合大规模的地铁客流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
从全球角度来看,业内分析人士还指出,除了调整本地地下企业的定位外,还必须与地面企业形成交叉和互补,从而使地下企业的主题具有足够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