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09字,读完约14分钟
有了行业委员会背后党组织的支持,商业大楼里的党员不再“徘徊”,当他们克服困难时,党员就在同一条船上……有温度的党建更为重要。
黄浦区位于上海市中心,经济社会结构多样,群众需求多样。这里是上海最大、资本最密集的中央商务区,聚集了大量白领;这里有迷人的高端商品房,也有缺少现代厨房和浴室的棚屋;上海有最著名的旅游地标,每年有数百万游客来到这里...近年来,黄浦区委以贯彻落实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1+6”文件精神为契机,积极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围绕“组织是动态的,党员发挥作用,群众受益”的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符合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特色的基层党建新途径。
让居民找到归属感
西藏南路国际广场是一个高档商品房小区,但小区长期失修,管理混乱。在过去的12年里,这里没有成立行业委员会,居民不能行使他们的所有者权利。他们也因此对街道和居委会感到愤怒,导致了流血事件。然而,在去年年底,社区最终以高票当选为行业委员会。
西藏南路国际广场社区行业委员会投票选举公证人。由黄埔区提供
原来,在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和志诚小区党总支的指导下,社区党员们努力为居民解决各种问题,逐渐融化了他们心中的“冰山”。当大楼停水停电时,居委会成员用轮椅载着腿脚不便的老奶奶上下楼梯;小区物业没有定期清洗水箱,街道党工委找了专业的水箱清洗公司解决居民用水的迫切需要;社区垃圾“围城”,社区党员开始清理几车垃圾。所有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都被居民看到了,他们慢慢地开始向党组织靠拢。正因为居民有了归属感,这个以“苦工”闻名的社区才变得很受欢迎,最终工业委员会以高票当选。
在基层,如果党建不能温暖群众,就没有生命力。正是本着这一“初衷”,黄浦区深化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完善城市基层党建三级联动体系,为基层减负增能,推动街道党工委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主要职责和主要业务为重点。工作重心的调整释放了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的创造力。
姚江住宅区是一个拥有近3000户居民的大型商业区。四年前,这里的许多社区陷入了物业管理的困境。在半松原路街道党工委和姚江小区党支部的指导下,姚江小区开始探索通过居民自治解决物业管理问题的途径,并成立了“姚江小区业委会主任协会”。在这个平台上解决了停车、高空抛物线、不文明宠物等治理问题,如今社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姚江小区行业委员会主任协会”模式已经成为上海许多小区学习的“样板”。在工作中,街道党工委和住宅区党总支创新性地将党的领导嵌入到委员会的运作中,住宅区党总支将党的工作组派往委员会,发挥了智囊团、支持小组和润滑剂的作用。
二元结构突出的南京东路街道非常老化。城市形态的复杂性和人口结构的多样性激发了街道党工作委员会。近年来,街道党工委提出了“一园一坊”的概念,即创意园和创意坊。创意公园为社区自治凝聚智慧。党工委通过定期调查、走访、讨论等形式了解社区需求,确立动态需求,组织社区收集意见,动员居民借用外部力量,借鉴社会治理的有效经验模式,建立创意资源库。研习班为社区自治提供专业支持,研习班承担项目自治管理和专业培训,将项目管理作为社区自治的有力起点。通过“一园一方”,激发了南京东路街道居民自治的动力,增强了居民的自治能力。
如今,街道党工委和居民区党总支都在“俯视”和无重点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土地治理,设立“自治地方议会”、“电影管理委员会”、“街道管理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通过事件治理,设立“行业委员会主任协会”、“调解工作室”和“道德评估台”,社区自治中凸显了灵活多样的群众自治平台和载体。
黄埔区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党建为先导、政府办实事、自治发挥作用、群众受益”的社区治理模式。
让白领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8号桥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白领们最近收到了一份来自党建服务站“易空室”的小礼物——鼠标垫,它标志着周边的体育锻炼场所和生活娱乐设施。许多白领说:“我已经在这里工作好几年了。”我不知道有这么多公共服务资源。这种服务既贴心又实用。”
在“两个新”组织中组织党的建设是一个难题。五里桥街道党工委将党建服务中心的触角延伸到园区,并“准确”地为企业白领提供服务。通过走访园区内的企业,“怡空房”党群服务站梳理出一份白领“需求清单”,内容包括自强、自主创业、参与表达、交友交流等。根据这些需求,服务站还总结形成了社区服务、志愿公益、人才服务等34个“服务清单”。在公园的公共号里,就像在电影节上介绍电影剧本一样,这个“服务清单”一出现,就引起了白领阶层的热烈讨论。原来,许多与党组织和群众组织没有联系的白领发现,党组织和群众组织是如此亲密,可以提供如此多有趣的活动,他们都聚在一起参加。一些年轻的白领说,我们周围的党群服务站就像“家”。
随着上海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型城市群体聚集在这些新兴地区。黄埔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市,有许多重要的商业建筑和商业区。据统计,黄埔区注册人口85万,常住人口65万,劳动人口200多万。如果仅仅遵循基于街道的本土化管理模式,党建服务很难覆盖这些人,尤其是黄浦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白领,他们是最需要党建覆盖和服务的人群。
党员和群众在哪里,党建工作就必须跟在那里。黄埔区委员会坚持“从政治角度看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从实际出发凝聚力量”,把新兴领域作为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大深化和推进力度。
淮海中路街的“企业世界”,距离中国共产党“一大”50米,是一座典型的1亿元商业建筑。财富500强企业和知名企业近40家,员工数万人,其中党员1300多人。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将门牌号为“1921”的党群服务工作站直接建到了企业,开展了“淮海+”等专项服务工程,通过“一个企业、一个政策、多种经营”的方式,建成了党员职工之家。在企业内部,通过“输送党员、帮助建党”让支部进入企业部,通过电子学习资料、网上组织、视频会议等方式,实现党的活动与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促进党建和企业发展的共同进步。
建筑是著名大型企业和白领精英的聚集地,而每个商业区市场都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工和商人大量居住的区域。豫园小商品市场是上海著名的商业旅游区,拥有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4800多家,党员54人。豫园街道党工委依托市场内一个党总支、六个党支部和18个党群工作服务站,形成三级党建网络。每个党员联系了50个业户,发挥了“管理+服务”的功能,实现了商品市场党建工作的全覆盖,数百个示范店和示范户相继涌现。
截至2016年底,全区“两个新组织”工作覆盖率达到100%,员工5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和员工30人以上的实体社会组织均实现了组织覆盖。黄浦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以校园党建拓展党建工作的宽度,以党建提升党建工作的高度,以社会团体党建挖掘党建工作的深度,真正加强“两个新”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党建工作。
让人们与城市和谐相处
每个星期六,穿过茂密的梧桐树去思南大厦赴约学习,已经成为许多文学爱好者的新习惯,也是申城最美丽的时尚。三年来,国内外400多位知名作家和学者登上了“思南读书俱乐部”的舞台,3万多名读者亲耳聆听。
辛南纪录片空活动。
三年前,由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市作协和思南大厦联合举办的“思南读书俱乐部”诞生了,其影响力逐渐升温,一批“思南健康讲堂”、“倾听”等文化项目也随之孵化。在这些品牌成功的鼓舞下,去年年底,许多单位的党组织搭建了一个“文化南思考”的区域性党建联席会议平台。通过整合优质的社会资源,积极探索专业化、品牌化和项目化的运作模式,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2015年10月,黄浦区成立了区域性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有效加强了地方党委与区域性党组织的双向联系与沟通、双向服务与合作。通过党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合建设,形成了“服务区域发展、黄浦人民、服务市民”的格局,人与城市和谐相处。
去年1月,为解决瑞金医院周边无照摊点、流浪乞讨人员、机动车乱停乱放和医疗问题,经过多次协商和讨论,瑞金二路街道党工委启动了“医院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在与瑞金医院党委多次沟通协商的基础上,签署了医院周边环境治理协议,制定了工作备忘录,共同组建了由城管、交警、医院特保、社区组成的瑞金医院联合后勤工作站,组建了由在职党员和居民组成的瑞金医院彩虹之家志愿者团队,参与周边交通维护和志愿医疗指导服务...经过仅四分之一的试运行,医院周围420多个无照摊点被清理,58名流浪乞讨人员被说服,该地区投诉为零。医院周围的城市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和周围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有了很大提高。
在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成立之初,黄浦区制定了“双向诉求”的实施办法,通过建立“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和“项目清单”组织开展了“双向诉求”,促进了区域内各种资源和服务需求的准确有效对接,特别是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居民区群众的迫切问题。
中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启动“中石化-虎丘社区慈善基金”项目,帮助外滩街道虎丘小区30名贫困群众;淮海中路街在金钟广场设立了健身房,以满足白领人士的健身需求。在五里桥街和淮海中路街推出的“白领午餐”项目,不仅解决了白领中午吃饭困难、费用昂贵的问题,而且快捷方便地满足了白领的需求,受到了白领的好评...去年,全区完成了1712个“双向索赔”对接项目。
项目化运作为区域党建注入了新的活力,服务项目开始关注涉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如推进城市综合环境治理、连接黄浦江滨水区、创建文明城区等。
对话
黄浦区委书记唐治平
黄浦想探索一条城市党建的新路
问:上海是党的诞生地,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黄埔举行。黄埔的基层党建,尤其是社区党建,一直努力走在城市的前列。在探索创新型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黄埔如何以党建为导向?
唐:作为上海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黄浦经济加速转型升级,社会结构趋于多元化,人民利益诉求复杂多样,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社会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治理不再是简单的秩序维护,而是要把党的领导扎根于基层和群众之中,依法有序地组织各类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事务。因此,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牢牢把握党的建设引领的“灵魂”,实现党的领导在社会治理各个领域的全面有效覆盖,确保社会治理创新的正确方向。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点是城市和农村社区."城市党的执政基础和力量支撑也在于街道社区党组织。社会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党员作用不明显。以深入贯彻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为契机,以街道党工委“引领”为重点,以提升社区党建平台枢纽功能为重点。
首先,专注于主要业务。结合“五权”下放和街道内部机构改革,全面落实权力、责任、服务、效率“四清单”制度,督促街道党工委把重点放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主要职责上,切实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满意度。
二是理顺机制。重点理顺街道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与社区代表会议的关系、社区党委与社区委员会的关系、社区党委、党建办公室与党建服务中心的关系,分清领导与引导、前台与后台,使社区党建工作更加顺畅,合力更加突出。
第三是搭建一个强大的平台。一是强化党建联席会议在街道区划中的平台枢纽作用,不仅有效承担区级平台上下沉式党建资源的整合,而且充分整合街道层面的党建资源,并分配到居民区。二是推进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和居民区、公园的规范化建设,建设党群服务站,建立“定岗、分工、共促”的运行模式,完善“先下后上、后分”的运行机制。联系服务机制致力于创建一个开放、集约、共享、枢纽型的党建工作平台,使党建真正扎根于最活跃的经济社会领域和党员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问:黄埔区许多党建工程已经形成了机制和体系。例如,五里桥街有“双向索赔”,板松原街在行业委员会中成立了党组。这有任何聚集效应吗?
唐:我们认为,加强党的建设指导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关键在制度。我们坚持在探索中创新,在规范中完善,注重在实践中总结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并通过制度手段及时加以巩固和复制,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不断“螺旋式”发展。
怎么做?一是加强制度细化。街道社区最接近基层和群众,对基层社会和群众需求的变化最敏感和最直接。我们鼓励和支持街道从实际出发,探索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例如,在总结五里桥街道探索公益项目“双向诉求”的基础上,我们将这一机制在全区所有街道和居住区进行了复制和推广。去年,区、街道两级共完成1749个“双向认领”项目,促进了街道社区与居民单位资源的共享和共赢,充分造福了群众,同时搭建了社区的“心灵之桥”。二是加强制度评价。系统不多,但关键是要实用和有用。我们在制度出台后加强后续评估,一方面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订和完善。例如,对区一级制定和下发的50多份“1+6”系列配套文件的落实情况进行了监督和评估,对条块分割和队伍建设方面发现的10多个突出问题进行了逐一研究和归类,确保了市委、区委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
问:在黄埔,检验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有效性的标准是什么?
唐:标准在于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服务群众。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党建为导向,着力解决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有效激发基层活力。例如,在滨江公共岸线的突破中,我们从党建联合建设入手,与沿线市政当局、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于6月底实现了黄浦江8.3公里岸线的全面开放。又如,在“五违四要”环境综合整治中,通过区域性党建平台,加强了与驻地党组织的沟通与协调,推动了“公有前缀”违法建筑的拆除和党员家庭违法建筑的拆除,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保证了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