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4字,读完约5分钟
“烂泥地面铺的是亮瓷砖,竹皮隔墙铺的是实心砖,巷子里凹凸不平的路面统一成了水泥地面……”说起最近几个月她家和社区的变化,寻道街88弄13号的王阿姨很高兴。“政府的惠民工作确实做得很好,我们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黄埔古镇,这是一个微型更新项目,受益者是王阿姨的家人和邻居。在黄埔古镇,有一个历史背景和更多的世俗智慧。拆除并建造一座大楼显然是不合适的。相反,这是一个造福于民、造福于民的微更新项目。从社区到街道,从旧社区到石库门巷,黄浦旧市政厅的微更新是对城市更新路径的全新探索,也是一种像刺绣一样精细化管理城市的创新实践。
通过微更新保留老街的味道
浔道街88弄是上海典型的老胡同。沿着狭窄的小路,是一个小院子。10多个家庭在院子的四面毗邻而居。这个隐藏在老城区深处的小胡同,没有新天地和田子坊那么繁华和热闹,只有普通的生活和简单的日用品。
然而,随着住房结构的老龄化和居民人口的增加,浔道街88弄违章建筑现象日益严重。你家建了一个棚来煮蔬菜,我们家建了一个小屋来存放零碎东西。原本宽敞的庭院被违章建筑占据,火灾隐患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出行。
为了打开“生活通道”,消除火灾隐患,近日,小东门街88号的违章建筑被一个个拆除。在拆除“小堡垒”的同时,一个涉及许多造福人民和人民的项目的微观转变也在进行。原来破旧房子的正面被粉刷了;由油毡铺成的简易屋顶已经翻新,这样居民的房子就不会在雨中漏水;凹凸不平的小巷和小路都被倒进平坦光滑的水泥地里;随意拉接电线,排列均匀,布局合理。
看看居民的家,那里的街道是用蜗牛壳建造的,只要能稍微改善居民,就试着改善它们。王阿姨在这里住了60年,是胡同变迁最有力的见证人。“早,房子真乱。我目前的风湿性关节炎是由这个房子的湿度造成的。”78岁的王阿姨抬起裤腿,指着自己肿胀的双腿,向记者吐了口苦水。“这里以前很泥泞,我们住在一楼。家里的湿度非常大。多年来,我们的老两口饱受关节炎之苦。”除了高湿度,房子的安全也是这对老夫妇每天关心的主要问题。“几面墙都有不同程度的倾斜,中间的隔墙也是竹皮做的,楼梯也吱吱作响。”这对老夫妇住在里面,整天担心。
经过这次全面的装修,王阿姨的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烂泥地上铺了亮瓷砖,竹皮隔墙上铺了实心砖,楼梯换成了实木,天花板都就位了……王阿姨的家人非常开心,受益匪浅。
嵌入式便利服务网站很受欢迎
老西门街社区是一个综合性的老人服务中心和养老院。它最初是由两座用走廊连接的砖混凝土房子组成的,这些房子都很旧了。在今年的旧城住宅综合改造中,街道和施工队伍克服了改造过程中的诸多技术困难,实现了两个综合服务机构的微观更新。
目前,综合社区服务中心和敬老院已经更新,总面积约1967平方米,其中老西门街综合社区服务中心占地面积954㎡,共三层。一楼以综合便利服务为中心,主要设有便利咨询室、家庭辅助浴室、浴室和餐厅,为周边居民提供方便的家庭洗浴、洗衣和用餐辅助服务。二楼是老人、父母和孩子的综合活动区。结合社区老年人和居民对生活、文化和服务的需求,充分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集生活服务、文化服务、娱乐活动和社区康复为一体的便捷而复杂的服务中心。三楼是平安应急培训示范基地,包括智能养老云平台、配件展厅和平安应急楼。安老院的总建筑面积约为971平方米。该项目基于护理服务(维护),包括生活护理、卫生、护理、康复、医疗和娱乐服务。健康管理团队(医生、康复教师和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开展健康管理、康复培训和丰富的娱乐活动,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另外,考虑到老城厢大量违章建筑被拆除后,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厨卫设施,旧西门街“蜗牛壳里做道场”,因地制宜地修建“小、灵、住”嵌入式生活服务设施,使居民生活更加便捷。例如,在川岛巷93号,街道对巷内5户居民的老式住宅卫生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并进行绿化布局,以美化环境,使居民生活更安全、更宜居;西塘家巷114号,临街设置了一个“专用”门牌号的公共厨房,提供给附近的居民,并配有操作台、水槽、橱柜等。在房屋装修中,充分考虑了对周围居民的影响。设置一个特殊的环形吸入口;在广汽南路80号,街上开了一个便利维修室。这里有居民喜欢的各种日常维修服务,如家用电器、电脑、手机维修、开锁钥匙、磨雨伞等。小东门街西塘家巷42号也设立了嵌入式服务点——惠民服务中心,占地100多平方米,可为居民提供做饭、洗澡、洗衣服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老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