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556字,读完约16分钟
城市就像生物一样,需要全周期护理。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更是如此。“城市管理要像刺绣一样精细”,上海强调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黄浦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细如绣品”是黄浦区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然而,“刺绣”不是随意玩的,针需要根据图纸使用。这种“模式”是一种法律和规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的要求。近年来,黄浦区紧紧围绕在城市治理中全面推进法治和全面落实法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顽疾;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工具,提高社会治理的法制化水平;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创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刺绣有图案,针脚更密。
党员干部带头遵纪守法
10月12日,黄浦区政府礼堂座无虚席,正在举行“第五届浦江法治论坛”,四支队伍和司级干部全部出席。
今年“浦江法治论坛”的主题是“城市治理法治化路径研究”。不仅颁布了《黄浦区法治优秀案例(2016-2017)》,还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的专家学者对黄浦区法治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台下,党员干部们津津有味地听着,不停地做着笔记。
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肩负着领导和管理各项民族事业的重要责任。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黄埔区推进国家工作人员学习方法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浦江法治论坛”是区委团中央学习协会的品牌工程。五年来,黄浦区围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治理”和“城市治理法制化”等主题,举办了五届浦江法治论坛。许多参加学习的领导和干部表示,在法律专家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法治的重点更加突出,脉络更加清晰,把握更加清晰。
除了“浦江法律论坛”之外,黄浦区还打造了一批“优秀学习”品牌:例如,每月一次的“学习日”活动在全区各委、办、街道社区和企业集团开展,计划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集中学习区法律宣传办公室提供的学习资料,并组织写作和学习心得交流。
为了学以致用,黄埔区为党员干部实践法治创造了很多机会。例如,区领导带领团队参加行政首长出庭的行政诉讼案件,让党员干部通过参加庭审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学习,规范自己的行政决策;在区人大、法院、检察院、法制办等部门设立观察点,聘请观察员,及时分析和总结各领域法制治理动态,开展调研和案例分析,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监督机制,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权利有责、使用权有监督”的观念。
黄埔区坚持将法治宣传和法治实践的案例分析纳入区委宣传部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将法治学习纳入区级干部轮训课程和区委组织部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计划。使领导干部的学习方法规范化、制度化;制定事业部新任命领导干部法律考试制度,组织开展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将法律考试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学习法律有效性的硬性指标。
将电源与大数据锁在一个笼子里
今年9月,黄浦区行政检察监督办公室被列入区检察院,标志着行政检察监督在上海的落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了全面的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包括“检察机关应当督促行政机关纠正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黄浦区全面推进法治,先后发布了《中共黄浦区委关于深化法治、加快黄浦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顶层设计文件。区委领导多次研究具体推进工作,要求检察机关按照党中央治国的新理念、新理念、新战略,结合“十三五”规划,成立行政检察监督办公室,组织探索公益诉讼实践。因此,区检察院作为全市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试点单位,成立了区行政检察院监察室。
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线索复杂,依靠人工检查是不现实的。借助大数据技术,区级行政检察监督办公室探索开发行政执法与行政检察监督的接口平台,积极构建“互联网+行政检察监督”的新模式。
目前,“黄埔区人民银行案件线索内网推送平台”建设已经启动。通过对接统一的案件处理软件,获取相关业务部门近年来接受的历史案件信息和实时更新的案件数据,并通过关键词筛选和人工审核,推送和导出“目标案件”,从中发现线索,有效平滑内部案件来源的发现和流转。另一个大平台“中国人民银行案件线索大数据预警平台”正在开发中。通过与全区“事后监管大数据平台”对接,可以获得行政执法和实时更新的执法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提取监管线索,帮助检察机关办案。
创建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
广西北路毗邻南京东路步行街购物区。小规模的餐饮集中,这曾经是肮脏和混乱的。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店面食品经营混乱、占用道路、跨门经营等。这是一个需要矫正的“硬骨头”。去年底,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街道、区市场监督局、城市绿化、城管等单位,对广西北路14家餐饮单位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对店招、店后厨房、废油和油烟处理等进行了全面改造。基本实现了前厨房的清洁,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黄埔区是上海小餐馆最集中的城区之一。整治无证小餐饮不仅是城市治理的一个难点,也是城市温度的一个标志。黄浦区创新无证经营长效机制,打造让公众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
黄浦区食品安全办公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会同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发布了《黄浦区小型餐饮单位标准化管理标准》。明确了“五要素”的基本标准要求,同时区食品安全办牵头制定了小餐饮标准化激励措施,并结合区内环境的全面改善,推动了全区1+10重点区域小餐饮的标准化转型。各街道食品安全办公室为改造单位建立“一户一档”,实行精细化、个性化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并实施区域差异化改造计划,确保改造落地生根。并牵头组织区市场监督局、区绿化市容局、区城管局、区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开展评估和实施。
在黄浦老城区,有许多小餐馆无证经营,开着破墙的商店,并且隔着门经营。自2015年以来,黄浦区按照“五违四要”工作要求,在“1+10+x”重点区域共取缔无照经营户2400多户,其中无照经营户870户。然而,在治理小餐馆时,往往存在执法难、容易死灰复燃等问题。为此,黄浦区率先制定了《黄浦区无照经营综合治理执法办案指导意见》。根据该指引,一旦发现此类小餐馆,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区城管执法局、区房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将联合当场取缔无照经营,实现联合物流联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整改周期。另外,在以往的无照经营整改中,为无照经营提供便利的第三方往往得不到行政处罚,导致整改后的无照经营死灰复燃。《指导意见》明确了对第三方的处理方法,为从根本上杜绝无证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小东门和老西门这两个小餐馆集中的街道,今年有127个非法经营的家庭被依法取缔。
黄埔创新无证经营长效治理机制,注重疏导结合,积极推进小规模餐饮“配送服务”,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上海著名的“胡同菜”,如葱油饼、花梦街馄饨,在区市场监督局等部门的牵线下重生,依法合规经营。食品经营许可证“先证后证”提高了企业注册的便利性;“双通报”制度使“信息化跑得多,群众跑得少”;个体工商户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行政许可权即将由我局注册许可科下放至各市场监管机构,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今年以来,黄浦区共清理了1229户违法违规业户,年底前将基本清理该地区的无照业户。
城市安全运行网络越来越密集
今年的中秋节假期长达8天。长时间的安检工作和大客流的不可预测性相互重叠,给黄埔公安局的安检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黄浦区有许多活动,很大的影响力和许多著名的景点。外滩、南京路步行街、豫园、田子坊等重点景观区节假日客流一直很高。面对挑战,区公安局积极应对。近年来,根据各景观区的不同情况,严格执行重大活动安保和拥挤场所管控的“1.1计划、一案一策”。例如,在豫园购物中心,当人数超过1500人时,八个出入口通道将采用“三进五出”管理,引导客流单向通过购物中心。当人数超过3000人时,所有入口将暂时关闭,只有出口不会被占用。黄浦区还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程度:2015年启动客流预警监控大数据中心,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今年,在延安东路、南京东路、外滩河南南路等重点路口增加了自动举升防撞设备,完善了客流密集地区的防撞预规划措施。
黄埔区既有现代时尚的高层建筑,又有经典传统的老建筑;这就是海派文化的魅力。然而,这种房屋结构给城市消防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高层建筑在火灾发生后容易产生“烟囱效应”,火势蔓延迅速,难以扑救,是一个国际性的火灾问题;老房子大多是砖木结构,很旧,有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对于这两种类型的房屋,黄浦区有分类管理和精确的政策。今年,黄浦区以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综合管理为重点,制定发布了《黄浦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综合管理工作计划》,明确了区内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时间节点和整治要求。仅8月份以来,黄浦区就检查了379栋高层公共建筑和1063栋高层住宅,发现火灾隐患3000多处,并按照《消防法》的有关规定及时进行了处置。针对老城厢等重点区域的旧房,黄埔区制定了专项消防规划,设立了微型消防站,聘请了专职消防队,建立了社区24小时消防巡查制度,确保了老城厢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不久前,一家大型国内旅游网站评选出中国十大最安全城市,上海位居榜首。一些网民评论说,上海是一个让人即使在晚上走在路上也感到放松的城市。这种“安全”离不开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近年来,黄浦区“三大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即治安巡逻防控网络、武装应急部门突发事件网络、群体防御和群体治理守护网络,编织得越来越紧密。警察部队跟踪了警方的情况。今年5月,公安局在充分配合派出所专职巡逻警察的同时,招募了200多名特警队员,在巡逻警察的领导下,安排他们进行专职夜间巡逻。外滩、南京路步行街、人民广场等重点区域定点驻防,豫园、新天地、田子坊、淮海路等重点区域穿梭巡逻,将特警、特种机动队、武警驻防警卫和跨线巡逻有机结合,实现了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成功应对了一批突发事件。“警力有限,民力无限”,黄埔还在各景观区实施了群防群治的联合后勤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举报奖励等制度和规范,在烟花爆竹监管、交通整治和街道治安整治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解决冲突的责任制度
潘某,一个在浦东有户口的市民,还有八个月就要退休了,但是他却面临着无法退休的困境。原来潘20多年前是原黄埔区某集团下属单位的员工,1993年调离原单位,同年档案转到集团主管部门的区商务委员会。从那以后,潘在自己的家外找了一份工作,再也没有支付过养老金,所以他不能申请退休或养老金,因为他不能确定自己在1993年之前的连续工龄。2015年,潘向黄浦区信访办反映了这一情况。本案时间跨度长,文件丢失原因复杂。退休应在户籍所在地进行。这种典型的“三跨三离”(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人事、人户分离、人户分离)矛盾是信访工作中最难处理的矛盾。
近年来,黄浦区深化了“清案清事”的理念,把信访责任制建设作为推进“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实践中,注意分类和政策,即针对简单的上诉及时引入相应的法律程序;但是,针对信访工作困难、复杂、跨部门、多领域的矛盾,相应地引入了“三个机制”,啃掉了信访工作中的许多“硬骨头”。
所谓“三个机制”是指三个机制:领导接待、分级负责和稳定例会。在黄埔区,领导接待包括区委、区政府领导每周四到区信访办接待来访群众,区内34个单位轮流安排司级干部接待群众,每条街道安排司级干部到信访窗口接待群众来访。分级负责,是指通过区信访办、区政府办公室、区监察局三方共同努力,通过召开专门会议,对属于本级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落实业务领导和分管部门的信访工作责任。稳定例会是指“三跨三离”的矛盾,涉及的部门范围广,不够明确,需要提请市一级帮助协调和推动解决。分管区长主持全区信访稳定工作例会,明确职责分工,判断信访情况,部署专项工作。“三个机制”有机结合,分级分类,共同推进信访突出矛盾及时、局部、有效解决。
区信访办在处理潘的复查申请时,及时将此事提请区领导接待。区领导收到后高度重视,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专门指定区委办、区信访办、区人保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矛盾解决工作组,区工委办督查室参与协调工作。工作组在积极搜寻档案的同时,还寻求其他方式为群众提供证据,并积极采访上访者,协调处理事宜。经过反复搜查,区商务委员会没有在该单位找到潘的档案。黄埔区积极争取市信访办的支持。市信访办及时召集黄浦区相关单位、市社保中心和浦东新区相关机构提出建议,推动区、县和市直单位共同努力化解矛盾。经区人保局和社会保障就业促进中心详细询问,潘在1992年底前已连续工作20年。针对目前无法找到潘的档案资料,区人保局介绍了具体操作过程。经过多方努力,潘终于按时领到了养老金。
区信访局在实施“三个机制”方面正在自我施压。例如,区信访办安排专人跟踪“三个机制”的落实情况,要求牵头单位在一个月内汇报工作进展,逐月汇报工作进展;我们将有效整合资源,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实施精确的政策。今年3月,黄浦区出台了《黄浦区信访责任制实施细则(试行)》。通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三个机制”,努力构建“有权负责、不负责”的责任体系。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
行业委员会主任不知道如何召开业主大会。行业委员会认为,“如果你不保留维修资金,那就由你来负责好了。”没有对物业公司的监督,也没有对业主的要求作出回应...上海目前有9000多个行业委员会,但都是选举产生的。他们应该如何履行他们的职责?许多行业委员会已经迷失了方向。
今年4月,半松园路街道启动了上海首个法治评价体系,邀请行业专家、法律专业人士和政府官员将相关法律法规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重点关注行业委员会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业主关注的热点,对行业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一套规范性要求。
近年来,黄浦区推进基层法治创新,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智慧治理”能力,激发基层社会持续活力。“这一评估系统明确地告诉行业委员会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并帮助公众了解行业委员会的运作。”街道党工委书记顾丁珍说。
除了评估系统,还有各种激励系统。街道将选择行业委员会进行星级评定,并成立行业委员会对资金进行引导,使星级行业委员会能够以项目的形式向街道申请资金支持,高星级行业委员会支持的资金比例将相应提高。许多行业委员会主任表示,这一评估体系有助于他们规范经营,引导资金,鼓励他们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居民自治和国家道德约束缺一不可。在黄浦区,城市治理法治化的“金点子”一个接一个出现,解决了社区治理的“老大难”,自治、共治、德治、法治的一体化治理模式在社区生根发芽。
今年4月,半松园路街道瑶江花园俱乐部依托行业委员会主任协会平台,针对居委会、行业委员会和物业公司联合治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讨论并出台了《住户守则》,为社区业主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文件模式。
不久前,通过南京东路街道“零距离家园委员会”的平台,解决了困扰新桥小区八年的机动车非法停车问题。原来,在律师的全程指导下,居民志愿者、物业和建筑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商,按照法律法规逐步开展违章停车业主的思想工作。最后,车主们自愿将他们的车辆移动到符合要求的停车点。“零距离家园委员会”是一个整合和协调居住区各种力量的组织,参与社区自治、共同治理、德治和法治。街道负责人表示,“零距离家园委员会”坚持将法治贯穿于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建立了街道协调指导和“一居委会一法律顾问”的法律服务模式;制定《街道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居住区法律服务工作规则》,规范法律顾问“事前参与咨询审议,事中规范交易处理,事后参与解决矛盾纠纷”的全过程参与机制,法治保障已成为社区实现自治和共治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