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88字,读完约8分钟
这是上海市中心一条普通的石库门胡同。一百年的风霜在上面写下了沧桑。然而,在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这条小巷是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聚集地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这里不仅是《新青年》的编辑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滋生地——第一个党组织、第一个团组织、第一所干部学校、第一个党领导的工会……红色基因很快就从这里被复制和传播,植入了千千成千上万热血青年和革命志士的心中。上海正在实施“挖掘党的诞生地宣传工程”,将这条百年老街带进了人们的视野。它像一颗宝石,穿过历史,静静地放射着光彩——这就是李。
描述:赵文来,71岁,在南昌路100弄2号住了40年。只要有人来访,他就会热情地解释并交出红色文物的信息。刘伟照片
刻印
上海红一巷
南昌路在繁华的淮海中路以南约100米处。与淮海路的交通和霓虹灯相比,这里既凉爽又安静。与100年前的环龙路相比,道路格局变化不大。
97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穿着长衫的中年男人提着行李走进了黄龙路的老渔阳。他就是陈独秀,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的统帅。那是1920年2月。为了躲避追捕,陈独秀和李大钊乘坐一辆盖着骡子的汽车悄悄地离开了北京。李大钊和陈独秀一致认为:我在北京,你们在上海,我们将分别为建党做准备。这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中的“李建党会议”的故事。上海建党的许多准备工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事实上,老渔阳并不算老,整条胡同都是七年前才建成的,所以叫它来区别于1917年新建的渔阳。老余阳里二号是安徽巡抚白的住处。那是当时一个时尚而宽敞的住宅。陈独秀到达上海后,就住在这所房子里。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市文物局共同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早期历史遗迹》一书,记录了一系列党的建设的积极准备和活动-
《新青年》继续在这里编辑出版;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韦金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与陈独秀会面,讨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问题;5月,毛泽东来到上海,在那里他拜访了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问题。6月,陈独秀、李、、余秀松、石存同、陈公培在这里聚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与此同时,《新青年》在早期被改成了上海共产党组织的机关刊物。年底,陈独秀去了广州,陈望道接任编辑。同年11月7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了《共产党》月刊,由李达在楼上阁楼上编辑。
老余英里二号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办公室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的“秘书处”。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去了上海。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在7月下旬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以“老余英里二号”为联络处,李达、李做了具体准备。他们写信给当地的共产主义团体任命代表,确定会议地点和时间表,并起草和印制有关文件。
今天,老渔阳的门再也看不见了。现在是南昌路100弄,位于思南路和雁荡路之间,与102弄同一个入口。走进胡同,右边第一排房子是一号,再进去,是二号。黑漆大门的石箍是关着的,上面写着两个红色的“符”字。这座石库门老房子现在是一座居民楼,只是旁边的墙上有一枚铜牌,上面写着“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这是一栋受人尊敬的老房子。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这里发生的一切,如雷电,划破长夜,唤醒了沉睡的人们。一个崭新的先进政党在这里诞生了。开拓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不远处的王智路106号,翻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火种
在榆阳的革命活动
离老渔阳不远就是新渔阳。由于巷子口位于淮海中路567弄,而且“渔阳巷”的入口还保留着,所以它的人气比老渔阳巷要高得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农内六号已经变成了一个纪念馆。
杨新宇的红色历史也可以追溯到1920年春天。当时,杨明斋陪同魏金生到上海与陈独秀商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问题时,租下了这座石库门房子作为活动场所,并开办了中俄通讯社,后更名为中俄通讯社。同年8月22日,受陈独秀委派,俞秀松来到新洋里六号,发起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他担任共青团临时中央第一书记。
1920年9月,“外语协会”的标志就挂在这里。事实上,这是党办的第一所通过学习外语来培养革命干部和报道革命活动的学校。吸引了一群渴望拯救国家的年轻人。半年后,包括、任、、萧在内的20多名学生赴俄留学,他们都成了未来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1920年10月3日,上海机械工会在召开成立大会,陈独秀和李、出席。一个多月后,孙中山和陈独秀也出席了正式的就职会议。从此,中国工人阶级有了第一个群众组织。
新洋里更名为李敏德,旧名于1957年恢复。李雨阳六号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市文化管理委员会对旧址进行了修缮,并于1989年5月4日对公众开放;2001年对其进行了全面翻新和扩建,并于2004年向公众开放。
淮海中路的老俞杨利二号和新杨利六号原来有一条小巷,相隔几十米。当年,陈独秀等人经常去新洋里六号讲学,经常有、任等热血青年进进出出。这段话也被称为“共产主义之路”。不幸的是,这两条小巷现在已经关闭,不再相连。
描述:6号李雨阳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凯照片
继承
“第一颗心的土地”发挥了作用
21世纪以来,渔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热爱党史的老党员和中青年学者都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2015年6月,经上海中共党史学会批准,李雨阳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成为中共党史学会的二级分会。这是第一个以具有丰富历史意义的城市上海渔阳巷为研究对象的民间学术团体。
91岁的王甘德是李雨阳研究协会的创始人和名誉主席。他说,上海刚刚解放,陈毅、潘汉年等上海领导人到老渔阳找党的诞生地。还有一个组织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计划。由于时间间隔长,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历史。研究会会员卢志新认为,上海的老胡同是推动新老渔洋的第一条。他说,在中国和上海的伟大历史变革中,新旧渔场的地位太重要了。
2016年10月22日,“李雨阳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会上,李雨阳历史文化研究会落户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去年,该协会还资助出版了一本名为《在太阳下钓鱼:红色旅程的起点》的小册子,该小册子已印了两次,共1000份,非常受欢迎。研究会会长李颖说,从100多年前上海的历史背景、租界环境、城市特色和开放程度来看,榆阳这个红色源头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一个新的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个区域诞生绝非偶然。我们必须加强榆阳这个“初始之地”的发掘、研究和保护。今年10月,首届李雨阳文化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指出,像李雨阳这样的革命遗址应该挖掘、梳理、宣传和发扬。
如何进一步挖掘李雨阳等红色老遗址的价值,让这一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作用?CPPCC常委、本刊记者于良新长期关注李雨阳。他已经多次向CPPCC提交提案。今年年初,CPPCC完成了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在复兴公园附近的一平方公里内,有10多个建国初期的重要遗址。这里有会址、新老李雨阳、博文女校、心有印刷厂和魏金基故居。他们见证了CCP从酝酿、准备、组织到诞生的全过程。有人建议
专家意见>:>。
心之地的红色源头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党的发源地。上海孕育、诞生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说到酝酿,李雨阳无疑是最关键的历史交叉点。如果说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那么李雨阳就是上海红色文脉的起点和红色源头。
从榆阳到会场只有几百米的距离,从1920年春天到1921年夏天,时间刚好一年多。然而,改变中国历史的“开放世界”的序幕就在这里完成了。许多引领中国历史潮流的重要人物在这里聚会。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如陈独秀、、李达、、余秀松等。,穿过了渔阳。忙碌的背后,诞生了许多中国共产党的第一: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第一个工会,第一个共产党宣言
徐建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