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96字,读完约8分钟
据黄浦区新闻报道: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黄浦区每10万登记人口中有28.8名10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全市首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有39.3%的人进行了户籍登记,其次是老龄化,6.54%的人进行了户籍登记,年龄在80岁及以上,第三是老龄化。作为上海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如何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黄埔区将“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服务老年人的实践紧密结合,坚持审时度势,解决疑难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推进工作,积极探索适合中心城市特点、符合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各条街道上也经常出现做好养老服务的“聪明绝招”:社区老年食堂、“老年管家”、智能养老信息平台、“时间银行”等。,不断提高黄埔区养老服务水平。
基本形成五层“养老服务圈”
记者从区民政局了解到,黄浦区在努力完成市政府“机构床位建设”实施项目年度目标的同时,围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创建“15分钟服务圈”的任务,结合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进程,基本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功能、触手可及的五层“养老服务圈”。
其中,"居家服务圈"允许老年人在家享受42项"长期护理保险"和33项居家养老服务。“邻里互助圈”帮助志趣相投的老人在邻里之间结对互助。“居委会活动圈”使老年人能够享受养老咨询、医疗讲座、康复体验、文化体育活动、老年人相关事务的移交、维权信访机构等综合服务,而无需离开居住区。“社区护理圈”为老年人和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诸如日托、康复培训、外汇兑换、娱乐和膳食援助等服务。此外,全区各街道率先完成了“街道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和“街道老年护理之家”两个社区养老设施全覆盖的建设任务,使社区“综合服务圈”更加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以来,黄浦区逐步将重点放在老年人认知障碍的筛查、预防培训和初始干预上。通过与多家科研机构的合作,我们探索了科技与心理相结合的预防模式,开发了基于“智慧老人”信息平台的老年人认知障碍预防干预系统1.0版。通过网上评估筛查老年人认知障碍的预警状态,开发老年人认知训练和干预板块,引导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行自我训练,防止身心功能衰退,提高记忆、反应和认知能力。同时,通过培训当地心理志愿者、开展实践服务、宣传推广,形成了一个“网上+网下”的老年人认知障碍预防干预闭环系统。目前,瑞金二路街、外滩街和五里桥街都已成为“2019上海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试点街道。
把这项服务送到老年人的手中和心中
11月12日,位于蒙自路的五里桥街道社区老年食堂正式开始试营业。许多来吃饭的老年居民竖起大拇指:“一个吃大块肉,一个吃小块肉,一个吃绿叶蔬菜。”价格实惠,营养不太好!”
金阿姨,70岁,展示了她的菜肴,如河虾,油炸鳗鱼,真菌,山药,蛋羹等。她高兴地说:“在过去,我们的老人每天吃饭是一件麻烦的事。我以前吃过家常菜,但有时我觉得它们不合我的口味。这里有许多菜肴可供选择。我想点什么就点什么。我以后不用担心吃饭了。”
作为五里桥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的最新举措之一,社区老年食堂已经意识到老年人在家可以吃得很好。据五里桥街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老年食堂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营养、方便、安全的个性化餐饮服务。
事实上,除了老人食堂,许多老人和他们的家人都称赞它,还有今年在五里桥街完成的老年顾问2.0升级版。基于覆盖19个居委会的30个社区养老顾问网站,“五里桥街道养老顾问”小程序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服务的飞跃。老年人可以在最近的养老咨询点享受一站式受理服务,现在他们可以通过这个简单易用的系统一键生成维护列表,一站就可以获得各种社区养老服务信息,避免了老年人多次重复运行的情况,真正把养老服务送到了老年人的手中和心中。
近年来,街道通过“居家养老计划”推广居家养老床位,依托“双家庭支持中心”和上门护理服务站,将专业养老服务资源辐射到社区和家庭,让大多数老年人享受稳定、持续、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水平接近养老机构。
“老管家”已经成为一个关心老人的人
90岁的姜素英是一位低收入的社保老人。在瑞金二鹿街启动的“老年管家”制度试点项目中,她成为沈洁“老年管家”服务的30位老人之一。沈洁介绍,掌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心理情绪和潜在需求,并根据需要匹配现有的老年人养老服务,是老年管家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当初,当沈洁第一次上门了解江亚波的护理需求时,江亚波坚决拒绝:“不行!”然而,经过仔细观察,沈洁发现江亚波家的卧室和浴室的高度相差很大,浴室里也没有扶手。沈洁立即将这些发现带回了综合旧服务中心。
根据今年启动的“老年管家-老年综合服务中心-街道服务办公室”三级联动机制和瑞金二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八项补贴政策,街道服务办公室迅速出击,协调家庭成员、街道和第三方共同贡献力量,开展了江亚坡生活环境的老龄化改造。江亚波发现她错误地认为没有需求,因为她已经习惯了。如今,经过老化改造,奶奶的洗澡和其他日常活动变得更加安全。
从提供政策咨询的“养老顾问”到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精细化养老管理的“老管家”,街道还探索形成了“乐安家园”品牌养老服务项目,根据比例和实际需求,提供专属服务人员、应急设备和应急服务等五项基本服务,基本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刚性需求。
信息技术帮助社区支持老年人
住在南京东路三德居委会的田阿坡今年82岁,她的孩子住得很远。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越来越无力购买食物和做饭。
田阿波的情况不是这样。通过对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养老工作的调查,发现整个社区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各种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大量个性化、多元化养老服务的新需求。自2016年以来,南京东路街道率先开发建设了“南京东路街道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经过三年的运行,该平台功能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了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体系,为社区养老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田阿波偶然路过位于宁波路450号的南京东路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时,她向工作人员倾诉了自己的问题。在“信息平台”上输入田亚波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后,工作人员迅速为她完成了老年餐饮服务的申请。令田阿波惊讶的是,在第二天的午餐和晚餐中,热气腾腾的三个菜和一个汤准时送到了她手中。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住在杨浦的女儿感激地说:“我最近碰巧担心我妈妈的食物问题。”现在政府帮助我们如此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感到非常欣慰。”
街道服务办公室主任张勤介绍,南京东路街道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将互联网增值应用于养老服务。在平台上输入社区老人的信息后,你就可以知道哪些设施离你最近,哪些服务你可以申请。通过手机客户端,记者看到了一张巧妙的南京东路养老服务地图,详细展示了街道上所有的养老服务设施,方便了老年人不用出门就能及时了解最新的养老服务信息。
大数据“说话”使服务更加准确
自去年10月建成以来,大浦桥街道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已成为区域性的老年服务综合体和服务枢纽。老年人来中心后,可以在老年顾问的帮助下获得全方位的老年服务,包括政策咨询、机构咨询、服务申请、设备租赁、日托、文化体育活动、康复体育等。此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社区中的各种老年服务设施引入中心,老年人可以利用vr信息技术了解大浦桥街的养老院、日托中心、老年食堂等老年服务机构和设施。通过这种“虚拟与现实的互通,家庭与医院的融合”,养老服务资源不需要“千百度找他”,老年人也不需要“穿鞋不找地方”。
记者从大埔桥街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看到,该系统收集了老年人的基本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信息、服务监督和评估信息等。,并进行数据统计和管理分析。老年人口的分布、发展趋势、不得人心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机构的口碑评价也一目了然。什么是空白,哪些项目需要调整,哪些服务需要追求,不需要人工收集,用大数据说话,使养老服务的供给决策更科学,更贴近老年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