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099字,读完约13分钟

最近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关于制定2035年远景目标的提案》(以下称为“提案”)。 《提案》对金融业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一些拓展,全文共16次提到“金融”。 “建议”向金融业推广,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如何? 新京报围绕这些问题采访了银国际研究有限企业理事长、博智宏观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曹远征。

其中,《建议》提出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在曹远征中,当前的经济形势对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金融改革最重要的动力。 将来的商业银行必须适应现实经济生活的一些变化,向批发银领域务、零售银领域务转变。

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问题备受关注。 这次“提案”提出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曹远征认为,央行以国债为操作目标进行新的货币机制部署,建立健全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是未来金融改革的一个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货币也写在“建议”中。 在曹远征中,数字货币的出现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意义,但数字货币的中心化也挑战了宏观调控。 现在中央银行先开发数字货币,维持在可进退的空之间。 “数字货币快速发展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是数字货币的功能定位。 数字货币是继续保持以前传递的货币功能还是完全赋予了新功能? ”曹远征还指出,这个问题是中国金融面临的挑战。

另外,关于最近备受瞩目的金融监管和创新问题,曹远征表示,目前中国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在世界上前进,中国的金融监管面临着世界最新的最前沿课题,在探索中前进,逐渐完全监督管理方法 “我们不能光靠过去的监督管理来限制新事物的迅速发展。 应该在快速发展中注意,在注意中协调,形成新的监管思路和监管模式。 》曹远征提案。

谈商业银行未来的改革

"向批发银领域业务、零售银领域业务转变. "

新京报:《建议》指出,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 如何看待未来商业银行的改革?

曹远征:首先,在商业银行改革的背景下,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14、5期间中国进入高收入社会,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 随着经济社会形式的变化,金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公司看来,随着公司的壮大,公司做出了长期的战术安排,这也需要长期的资金安排,但现在商业银行只能提供短期贷款。 这样,公司需要发行债券融资。 从居民投资费用来看,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短期费用满足后,长期费用还有余款,居民想通过投资承受更高的风险获得更高的利润,这也是近几年银行理财子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总之,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一些变化对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构成了金融改革最重要的动力,它推动了银行适应现实经济生活的一些变化,除了在保存之前传达了储蓄贷款业务外,银领域的业务还是批发银领域的业务

那么,如何具体理解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首先,商业银行的功能发生了转变,从过去以存款贷款为中心的功能转变为批发功能。 从全球经验来看,随着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需要变革,即金融脱媒。 大型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转移到批发银行的领域业务---银行的资金来源不完全依赖存款,有可能通过借款等方法从市场获得资金。 另外,资产方面的业务也发生了变化,有可能向资本市场投资债券,而不是直接向顾客提供融资。 公司在资本市场负债筹措资金,商业银行购买债券成为资金供应者。 事实上,这种模式现在开始出现,现在债券的最大所有者是商业银行。 随着商业银行功能的转变,银行从过去的被动负债转向积极负债。 被动债务安排是指随着居民存款的上升,银行负债增加,银行找到好项目释放存款,形成资产。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规模会被动增大。 积极的债务安排是银行根据有前途的投资项目寻求资金来源,而不是追求规模的扩大,而是追求越来越多的利益。

随着从被动债务计划向主动债务计划的转变,银行圈钱的意愿也大幅度减弱。

第二,银行转型的第二种模式是社区银行模式,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特别是小银行要向这种模式迅速发展。 现在中国的大小银行机构,其功能和分工没有区别,首先是进行存款业务。 将来金融业发生变化,不同类型的银行分工和功能定位有明显差异。 小银行的未来更重要的是下沉,立足当地为顾客服务。 这些小银行的收入不是完全依赖于存款之间的利差,而是依赖于提供服务所得的服务费,这样的银行成为了社会服务性的社区银行机构。 而且,吸引小银行金融机构在当地的下沉,有助于迅速发展普惠金融,实现金融服务的可达性、普惠化。

第三,在银行的功能和定位区别开来之后,政策性金融改革介于空之间。 政策性金融业务一般称为开发性金融安排,由财政折扣和其他财政方法支持,进行一些国计民生和通常的商业银行不想介入的业务。 只有在批发银行、零售银行两种金融结构出现之后,政策性金融才能迅速发展,处于改革的空之间。

谈利率传导机制。

"建立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 "

新京报: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这次“提案”提出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曹远征:过去的利率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投入基础货币,以银行的存款利率传导,最终影响经济。 但现在出现了两个变化或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机构面临挑战。 过去几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一直在增加,外汇占金增加,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也持续增加。 中央银行货币投入增加时,流动性过剩。 为了处理这个问题,中央银行首先发行中央票进行对冲,将多余的流动性回收到中央银行。 在中央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使用mlf、slf的方法实现利率传导,但这个机制不稳定。 另外,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将来中国的国际收支会向基本平衡的方向迅速发展,这意味着中央银行以前传达的货币供给机构将面临一定的挑战。 利率传导机制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信用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一个重要标志是融资在社会金融规模中所占的比例在下降。 这样,贷款的利率并不完全涵盖整个市场。 特别是将来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债券业务的迅速发展,利率变得重要。 但这是信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利率“断头”的现象,利率能否比较有效地传导成为问题。 这意味着中央银行过去在影响存款的利率传导机制中不起作用了,需要新的机制。

那么,新的机制是什么呢?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必须建立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

国债收益率曲线是无风险收益率,其他市场利率以无风险收益率为中心变动。 在美国,中央银行以国债为坐标进行一系列操作来影响市场利率,美国国债利率是市场利率的基准。

为什么国债比其他标的物更适合货币政策的利率操作? 对其他标的物国债期限长,有时也可以发行可持续债务。 这一优点使国债收益率贯穿货币市场、信用市场和资本市场,形成市场间、期间的连续曲线,成为无可靠风险的收益率曲线。 这时,如果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国债公开市场的业务操作,则可以通过影响短期利率来实现控制收益率曲线整体倾斜度的目的,即短期利率的远程传导的目标。 该利率传导机制建立后,货币政策控制机制从以当前货币供应量为中心的数量型直接控制转向以利率为中心的价格型间接控制。 相对于数量型直接控制,价格型间接控制平滑性更好,前瞻性预调整微调能力更强。 这是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核心意思,其目标是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制。

总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是继承现在的mlf、slf方法进行利率传导还是建立国债收益率曲线,是未来金融改革面临的挑战。 但是,我认为中央银行以国债为操作目标进行新的货币机构安排,建立健全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是未来金融改革的一个方向。 当然,建立国债收益率曲线还需要一系列新的设计和调整。

谈论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的中心问题是其功能定位. "

新京报:值得观察的是,数字货币也写在“提案”中,有人建议切实推进数字货币的研究开发。 你觉得中国数字货币的未来怎么样?

曹远征:首先,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趋势很明显。 当前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数据成为新因素,数字货币的出现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意义,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安排。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商业机构自己采用发行数字货币来满足支付和其他方面的指控。 另外,数字货币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中央银行成立以来,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整经济周期,数字货币的中心化给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制度带来了挑战。 现在中央银行最初开发数字货币,维持在可前进的空之间。 中央银行首先适应数字货币的迅速发展趋势,是用以前传达的方法维持传统货币发行和控制的机制。

第二,数字货币的研究开发和未来的快速发展存在一些争议性问题,这也是“提案”中切实推进数字货币研究开发的理由。 中央银行开发数字货币的一个观点是,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继续维持以前流传的货币功能,尽管穿着“数字”的新衣服,商业银行通过进行基础货币的投入影响市场,维持以往的货币传导机制 另一个观点是数字货币完全被赋予新功能,中央银行的跨国金融机构直接面向个人影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将不复存在。 从以前传下来的经济学上来说,我倾向于第一种,必须保存以前传下来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也就是说数字货币快速发展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是数字货币的功能定位。 数字货币是继续保持以前传递的货币功能,还是完全赋予了新功能? 这个问题是中国金融面临的挑战,目前还在探索中,还不能得出结论。

谈金融监管:

"中国的金融监管面临着世界最新最尖端的课题. "

新京报:《建议》对金融监管提出了诸如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 最近金融监管和创新的话题备受关注,你觉得这个问题怎么样?

曹远征:金融监管在十四五计划提案中的表现,是对十四五期间监管事业的要求,包括未来改善和提高的方向。 我认为根据现在的经济形势,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监督管理和创新的关系。

首先,网络金融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处理了实现金融普惠性所面临的问题。 金融和陌生人做生意。 金融机构不知道陌生人的信用状况。 陌生人可以把资产抵押给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如果贷款人无力偿还,抵押的资产将被没收。 在以前传下来的金融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资产抵押。 但是,没有抵押资产的人和资产不足的人有如何获得金融服务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是普惠金融的问题。 而且,普惠金融问题也与贫困问题联系在一起。 现在全球收入差距正在扩大。 为了处理这个问题,金融要变化,需要配置一系列新机制。 以前流传的金融模式有排斥性,爱贫困和财富。 今后的金融一定会面向穷人,银行会成为穷人的银行。 如何建立一系列新机制,改变以前流传的金融模式? 这是学术界的前沿问题,也是实践前沿的一大挑战。

网络金融用数字延伸到场景中间,发现没有资产能担保的人的信用,以这些场景的数字为信用贷款的基础,处理了一部分或相当多资产没有担保的人的信用问题,实现了金融的普遍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创新。

第二,从反垄断的角度来看,任何领域的垄断都会影响竞争效率、技术进步。 因此,政府通常使用分割垄断公司的方法来阻止垄断的形成。 但是,现在网络的优势是胜者吃,不能用前面继续的分割方法阻止网络机构、网络金融机构的垄断。 网络金融业的垄断可以说是监管面临的新课题和挑战。

第三个问题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是金融企业还是科技企业? 如果是金融企业,就符合金融监管标准。 但是,如果不是金融企业,而是科技企业的话,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金融业务有关。 从监督管理的角度出发,监督管理是对风险进行监督管理,现在监督管理面临的课题是,不能分割垄断公司,也不能按照以前传来的金融监督管理的方法进行监督管理。

总之,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道路,在转型期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尖端问题和挑战。 特别是中国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走在世界前列,规模庞大,场景多而杂,我们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是金融大国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中国的金融监管面临着世界最新最尖端的问题。 处理这个难题,即使没有以前传达的监督管理经验,没有海外的监督管理经验也可以参考。 那么,金融业迅速发展进入“无人区”后,我们到底是怎么进行金融监管的呢? 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只能说是在探索中前进,慢慢地完全监督管理方法。 我的建议是,我们不能光靠过去的监督管理来限制新事物的迅速发展。 “用棍子杀人”应该在快速发展中注意,在注意中协调,然后逐渐形成新的监管思路和监管模式。

新京报首席记者侯润芳李薇佳校正危险桌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对话曹远征:十四五规划16次提及金融 未来金融怎么改革快速发展?”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2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