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83字,读完约5分钟
黄浦区表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是今年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年初以来,黄浦区各部门和街道纷纷采取行动。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的理念,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加快完善全区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体系,努力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使垃圾分类场所“开花结果”,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废物分类的四个目标是明确的
目前,黄浦区已经明确了今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四大目标: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覆盖格局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体系已基本完成;各类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运输系统已全面建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带来了全面的社会氛围。
此外,黄浦区还制定了《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过程分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征求意见,预计将尽快实施。根据规划,今年黄埔将采取提高源头分类有效性、完善全过程分类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化、建立多方监督机制等措施,将垃圾分类有效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三美联动”(美丽景区、美丽邻里、美丽家园)中,努力实现“一流城市、一流治理”的目标。
整个垃圾分类区正在运行
位于淮海中路的兰生大厦作为一座已建成20多年的老建筑,一直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目前,在兰生大厦联合党委平台的帮助下,大厦管理层和入驻企业牵头职工组织联合发起“垃圾分类我先走”倡议,积极响应全面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的号召,重点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并制定行动计划。
一方面,通过专业培训,在建筑物内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动员和科普讲解,让每一位住户都能了解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从去年年底开始,大厦在白领食堂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每天值班指导分类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和宣传,垃圾分类的概念可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2019年,大厦计划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成立垃圾分类志愿者宣传小组,使垃圾分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真正做到资源与源头分离,帮助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不仅是大楼里的白领工人,社区居民也采取了行动。大浦桥街是全区第一条接受城市垃圾分类达标示范街验收的街道,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垃圾分类绿色账户覆盖率达到100%。街道在有条件的居住区每层放置干湿垃圾桶,并采取“定时定点投放、统一整合”的方式。每天早上7:00-9:00,下午16:00-18:00,居民在家中定时定点发放干湿垃圾,然后扫描仪统一完成代码扫描整合。居民通过绿色账户中的积分换货获得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起到了变被动宣传为主动参与的作用。
在淮海中路街道李振华社区,居民们正在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同时,他们也在回收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目前,社区内专门设置了“堆肥桶”。居民每天将果皮、菜叶等餐厨垃圾存放在桶中,与椰壳混合发酵后,制成有机肥料用于营养土,可以在社区居民的阳台上种花,美化社区环境。这种变废为宝的行为得到了许多居民的认可。社区还为电子垃圾等垃圾设立了电子垃圾回收箱,方便居民集中放置。
垃圾分类的号角也在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迅速响起。今年,AA区分别在延安东路300号和重庆南路100号的集中办公区新建改造了三个垃圾箱,并购买了配套的四类垃圾箱。同时,它要求以不同的类别收集和处置财产。办公楼各办公室产生的干垃圾由区绿化市容局统一清运;对于有害废物,如更换的废灯、电池、墨盒等。,集中存放,交由具有专业治疗资质的单位按月治疗;资源回收系统中包括可回收材料,如废纸盒和报纸。截至目前,全区310个区级机构根据当地情况发放了800份分类指导手册,张贴了500张海报,配备了约2540个垃圾箱,基本满足了党政机关日常垃圾分类工作的需要,为后续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期综合管理奠定了基础。
优化服务模式,提高专项执法效率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明确了城管执法部门在查处违反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行为中的指导和监督职责,包括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置分类收集容器设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生活垃圾管理处置等相关环节的监督和调查。
目前,区城管执法局已经制定了专项培训计划,将通过全体员工集中培训、业务专项培训、法律人员专项培训、执法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在7月1日《条例》实施前完成垃圾分类执法业务,使全体队员掌握相关执法事项,了解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置的基本知识,使执法队员能够熟练运用和规范执法,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分类。
此外,区城管执法局将继续优化和完善垃圾分类、房地产和建筑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重点是精细化管理、综合生态环境管理等。,并通过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相结合,实施适合垃圾分类等专项执法工作的服务模式。同时,区城管执法局将继续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模式,对不少于300家产生餐厨垃圾的企业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加强餐厨垃圾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