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71字,读完约7分钟
多年来,朱家角一直是青浦的金字招牌。很多人都知道青浦,也许是从朱家角古镇的小桥流水开始的。
一百年来,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镇在历史的洪流中创造了江南的许多第一,留下了许多独特的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第一”和“独特性”中的一些已经消失了,而其他的则一直保留到今天。
此刻,让我们数一数这些属于朱家角的“一”...
米线
朱家角大米市场日交易量超过900吨,被称为“石湾”。
恒源米行
朱家角位于长江以南。这四个城镇盛产产品和大米。在日益发展的商业中,稻米产业上升较早。在早期,大米市场以牙科交易的形式出现,不需要本金。农民的谷物被移交给牙科行业后,牙科行业的所有者将其出售牟利。
清代同治年间,朱家角人李开创了朱家角镇最早记载的“恒源走米”活动。后来,紫培,赖和接管了合资企业,并更名为恒益丰。到清末民初,大大小小的米行就有40多条,其中以恒宜丰、鹤峰、于正、全毫最大,合称朱家角“四米行”。
如今,米线的痕迹已无法追溯,只有东京街岸边的粮仓傲然挺立。如今,在尚都里北岸的建设中,被称为“世界粮仓”的稻谷储藏仓库被保留了下来,我们还能看到它当时的巨大规模。
朱家角第一家米行——恒源米行(作者:石磊)
邮局
始建于光绪二十二年,是上海十三大邮政站之一。
清邮局
清邮局位于西湖街35号,原名清邮局,始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光绪二十九年正式成立朱家角邮政局。
该邮局是当时华东地区最早的邮局,是上海十三个主要邮局之一,也是华东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邮局旧址。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互联网取代了邮寄,微信取代了写信,但清邮局并没有消失。今天,它的一楼是对中国邮局历史演变的介绍,二楼是对几个朝代的邮政服务的介绍,展示了从清朝到民国的珍贵明信片和信件。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可以寄明信片来回忆过去的“慢生活”。
朱家角第一邮局——青邮局(作者:)
仍在运营的大庆邮局是朱家角的一个著名景点
银行
始于光绪十八年,是朱家角的第一家银行,清后期关闭。
振泰银行
朱家角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金融业自然繁荣。光绪十八年(1892),镇泰银行在朱家角镇东湖岩港新设,成为朱家角历史上第一家银行。
“震惊”一词以其“威慑和令人敬畏”的含义来描述其巨大的权威和一定的影响;“台”取自“泰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国家稳定、政权巩固和国家繁荣的象征。“振兴”意味着强大的金融实力和影响力以及繁荣昌盛。
镇泰银行经历了大起大落,并于清末倒闭。民国初年,随着米行、油坊的兴起,朱家角先后开设了三家银行:昌原银行、鸿毛银行和镇宇银行。这些消失的银行曾经见证了朱家角的历史演变。
朱家角第一银行振泰银行(作者:杨顺泰)
当年银行的街头生活(作者:龙春丽)
酒店
朱家角一家有百年历史的餐馆,其招牌菜是鳝鱼丝敖枣面。
茂林馆
茂森亭,原名茂林亭,位于北街。它可能不是这个曾经拥挤的城镇中最亮或最早的,但它是唯一幸存下来的。
茂林馆的主人姓韩,以黄义顺和长兴馆命名。他聘请了名厨,并以擅长在水乡烹饪名菜而闻名,其中“肉火”和“鳝鱼面”是特色菜。1956年,当它被改造为私人使用时,它是一个合作商店,并且它仍然以它原来的名字对公众开放。1958年,它被改为朱家角酒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它曾被称为东方红饭店。粉碎“四人帮”后,它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现在叫毛孙宾馆。
毛孙阁与过去大不相同,但流传至今的“香鳝丝”仍历历在目。如果你来朱家角,你可能想点一个盘子,品尝正宗的古镇。
茂林阁,唯一幸存至今的酒店(作者:张一舟)
这是朱家角真正的百年老店
石油车间
元豪油坊是当时朱家角最大的油坊。
收集源元素
在朱家角的历史上,米和油是其丰富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清光绪五年(1879年),蔡的兄弟,镇上最富有的人,开了聚元油坊(又名元好油坊),这是青浦最早的模型油坊。
第一家油坊开张后,蔡家开了两个油坊,聚源泉和聚源台。每年,在油菜籽的开放季节,三个油坊雇佣了大量的季节性油工,每个油工有近100人日夜工作,加工大量的食用油,每天加工大约7000公斤油菜籽,出油率在35%到45%之间。后来,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在高峰期,三家油厂每天收集120万到130万斤油菜籽。由于严格的管理和细致的操作,朱家角植物油闻名遐迩,数百英里外都有销售。
在抗日战争前的四年多时间里,印刷、印刷和出版的《史圣报》分发给附近200多名油脂行业的同仁,交换市场条件,操纵油菜籽粮油的权力。
朱家角第一家油坊——元昊油坊(作者:孙玉红)
酱园
在朱家角酒酱行业,曾经有三节车厢齐头并进。
易成泰
当时朱家角有三个酱园:韩大龙、易承泰、恒,是酒酱业的“三驾马车”。其中,宜城台酱园历史最悠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杭州人丁松所开。
宜城泰拥有雄厚的资金,庞大的厂房,近百名员工,占地13亩5分钟,包括酱料车间、乳腐车间、磨坊、修理及杂工部等。名优产品包括特色酸奶、各种酱油、玫瑰露酒等。,这在空之前是一个盛大的场合。1956年,宜城台酱园与汉达和恒隆如合并。现在在北街,我们还能看到一百年前的韩大龙,品尝到特有的乳腐的美味。
易承泰,韩大龙,最大的酱园(作者:龚晓东)
今天,它仍然矗立在北街
药品编号
始于光绪三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横田和
如今,街上到处都是药店,但在朱家角,最有名、最古老的药号是通天河,它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7年),与上海百年老店通韩春堂同宗,是江南著名的民族药号之一。
童天和素以精选道地药材、建立自己的作坊、加工饮片而闻名。他精于切割,精于制作各种药丸和药丸,每年油炸300块驴皮胶和500公斤龟甲胶,每年供应500公斤稀阿胶,以及近1000种药膏和滋补药物。每种药的价格是2 ~ 2.5石糙米。
店内还聘请了金乃生、金宝祥等名医入座,以良药苦口著称。解放初,行业注册时,资本为2.4337亿元(旧币),占全镇医药行业的44.54%,是当时朱家角最大的药品数量。
1956年,他加入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一个原料药图书馆和产品车间。到1986年,原来的商店名称、商店配方和雇用老中医在诊所看病的传统都恢复了,现在它成了吸引游客的景点之一。
古镇第一号药童天河(作者:徐本芳)
佟天和的药品号今天仍然开放
布局
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是基础,最大的布也是在这里建造的。
永泰苑
过去朱家角丝绸行业有几家店铺,如永泰源、恒大、高意源,其中永泰源丝绸是最有名的,生意也最大。
雍太园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位于北大街,原名“雍太园”。民国14年(1925年),经过资本扩张和重组,吸收了元昊油汽的股份资本,更名为永泰源。
永泰源资金雄厚,生意兴隆,居同行之首。主要经营绸缎、呢子、棉布,还经营古刺绣、礼服、口袋纱等。在其全盛时期,绸缎的存货价值为3万元,营运资金为3万元,账户为3万元,年营业额约为12万至13万元。这是该镇棉布行业中唯一一家继续以公私合营方式经营的大型商店。
永泰古城第一名(作者:张安朴)
总有一些东西淹没在时间的滚滚洪流中,总有一些东西被抛在身后。朱家角过去的历史和繁荣将永远留在过去,但正如人们常说的,我们不能害怕未来而不忘记过去。
现在的朱家角,有了地铁和更现代化的规划,未来会焕发出怎样的光彩?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