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98字,读完约2分钟
桐柏池是崇古古镇的发源地。
在桐柏堂“走廊”上,著名的人民故居、古桥、古庙和其他建筑形成了一条强调历史和文化特色的美丽风景线。在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振兴两轮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可读的三维历史文化无形中有效提升了城镇文化的“背景色”。边肖将介绍沿桐柏堂的法惠寺和南塘桥。
法惠寺
据传说,在元朝到郑下西洋的第10年(1350年),僧侣们开始登山,这座山最初被称为戴芬安。明壁和尚于清乾隆二十年重修,咸丰年间毁,后重修,改为仲尼道场,名法惠寺。宗教活动于1993年恢复。它于1995年9月正式注册。
法惠寺位于崇古镇城北,通波塘东岸,苗晶桥以北。根据传说,它是Seiryuji的下殿,有十个原始的房间和走廊,占地十多英亩,在尼泊尔有十个人,香火很旺。清朝的咸丰在战争中被毁。光绪十一年(1909年),朱鼎一家三次盖起茅屋,带着“深意”来到茂安方丈,讲学讲学,刻苦修行,赢得了善良男女的尊敬,香火旺盛。宣传第一年(1909年),崇古镇吕周一家发起捐墓,将曹庵改建为十间瓦房,增加佛像,恢复了规模。
解放初期,佛教事务逐渐减少,法会祖屋被用作农业中学和镇上的工厂。此后,在县宗教办公室和上海佛教协会的支持下,在善良的人们的支持下,法惠寺成为清朝东部的一个伟大的佛地,重新安装了佛像,收集了经典和增加了仪器。现在,在第一个和第十个五年计划中,一个大规模的庙会已经形成。
南塘大桥
南塘桥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重修。该桥为三孔石拱桥,长22.2米,宽2.8米,中拱跨度6.8米,拱高4米。两侧孔拱跨度为4m,高度为1.8m..
南塘大桥的建造日期没有具体的测试。原有的县乡记录都含有“据说是明代修建的”字样,但没有实物证据,只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建”字样。2004年,在整顿桥边违章建筑的过程中,在桥上首次发现“明崇祯二年建”字样(公元1629年)。从一开始,据说它建于明朝。
大桥改建时,崇古镇河东街下塘尚未成为街道,因此大桥东侧的桥坡延伸至河东街上塘桥巷入口。南塘桥重建后,崇古镇变得更加繁荣,商人和乡绅竞相在桥边建房和开店。光绪初年,东街形成了上塘和下塘两条街,各有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