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4字,读完约4分钟

白色的墙壁和黑色的瓷砖点缀着灰色。住在松江区茅岗镇黄桥村的陈寿富(音译)有一阵子正忙着装修他在该村集中居住区的新房子。

“老腿老脚不好,我和妻子住楼下,我儿子和妻子住楼上,窗户是绿色的,视野很好。”陈寿富说,根据这次装修的进度,明年春节可以在新房子里度过。

陈家乔迁新居的喜事对黄桥的许多村民来说也是一件大事。作为城市宅基地改革的试点村,黄桥村的集中居住项目,经过半年的建设,一期64套新住房已在该村核心区建成。最近房屋交付后,村民们开始陆续进入装修。同时,周边的绿化和其他基础配套设施也在建设中。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强表示,二期工程中有430多户计划在年内开工建设,明年年中完成结构封顶,预计明年8月交付住房。

松江泖港镇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项目一期交房

村民们正在装修

整个村子都变了,新型农民社区已经形成

目前,众多江南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新农村新型农民社区已经形成。新房竣工后,黄桥村的住房改善之路十分艰难。

陈寿法家故居建于20世纪80年代,长期失修。这栋房子建于1981年,直到儿子结婚后才大规模翻修,耗资约10万元。“下雨就下雨”,严重影响了陈寿发家的“新生活”。我尝试了多次装修,但由于“墙体是用空砖和土做成的,雨天容易受潮发霉,装修后容易损坏”。

松江泖港镇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项目一期交房

翻新当然是改善生活条件的最好方法。然而,黄桥村农民的房子是由几户人连续建造的,陈寿家的房子在中间,这在工程上很难实施,也受到农民建房政策的限制。陈寿法家的住房问题不是黄桥村的问题,而是几乎所有当地村民的迫切愿望。

松江泖港镇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项目一期交房

黄桥村了解农民的迫切需求,利用农村振兴和农村宅基地改革政策,率先探索农民集中居住的实现路径。

项目实施的关键是规划和指导。松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薛表示,上海市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是“进城上楼”,相关政策和实施办法相对成熟,但集中就地安置还是第一次。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蓝图可循,相关的政策和规划研究工作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松江泖港镇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项目一期交房

综合考虑,黄桥村已成为集中居住的最佳村庄。在确定了试点项目的范围后,他面临着如何去做的问题。薛说,开始时,三分之一的村民进城上楼,三分之一的原址重建,三分之一合并翻译。之后,他经历了多次与乡镇的沟通,最终基于公平等考虑最终确定了全村翻译方案。

松江泖港镇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项目一期交房

大方向已经确定,具体的规划方案也经过了反复的修改。一个主要的调整是选址。从一开始就是“傍水而居”,后来考虑到生活的需要和与南部生产区形成更好联系的需要,就改为沿河和村内主要道路的“十字形”居住组团的规划设计。

松江泖港镇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项目一期交房

农村"土地账户"和农民"生活账户"

集中居住将给农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农民的住房条件将显著改善,基础设施水平将更高,配套设施将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将更加便捷。总的来说,与原村相比,农民集中居住的社区的现代化程度将明显提高。

同时,集中居住也是一个收入丰厚的“土地账户”。对此,区国土资源局土地科科长姜伟刚算了一下:原来分散的,每户占地约168平方米,合并后,占地110平方米。“第一期可以节省3712平方米的土地。与现状相比,两阶段宅基地可节约用地5.5公顷,节约用地30%。”

松江泖港镇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项目一期交房

此外,对于保留的村庄来说,建造集中居住社区也是改善农村景观的一个重要机会。薛介绍说,在设计房子的风格时,通过白墙、瓷砖和观音耳朵的设计,充分保留了当地的特色。在房屋布局方面,我们也尊重农村地区的生活习惯,保持“一房一户”的格局。此外,考虑到新居村民种植蔬菜的需求,还在集中居住区周围规划了公共菜地,并按照一定标准分配每户。搬进新社区的村民在享受现代化生活设施的同时,还可以享受“米花香的丰年”的乡村生活。

松江泖港镇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项目一期交房

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人性化操作,在翻译过程中创新性地为一些不合格的农民建造了4800平方米的“乡村公寓”。如果农民按建筑成本缴费,他们可以住在四层的现代农村公寓里。为了加快建设进度,薛介绍说,农村公寓采用预制施工模式,目前已经初步建成。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松江泖港镇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项目一期交房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1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