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2字,读完约4分钟
哥白尼学院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热爱自然科学的学生的免费乐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招聘平台独立招募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组成团队,并选择自己的导师。有一些科技创新的想法可以放进大学的邮箱里。学院将为学生推荐对口的导师,一些优秀的学生将成为“小院士”。作为上海科技教育的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近年来探索的“新书院制”科技教育新模式,使自主探究和热爱创新成为师生间的“新风尚”。仅今年一年,哥白尼学院学生的研究成果就获得市级以上奖励72项。
学生:每个人都努力成为“小院士”[S2/]
自2010年以来,该校探索以协会的形式促进科学技术教育。近年来,为配合全面招生改革,学校提出了“包容、共享、自主、创新”的新学院形式下的科技教育理念,创新了科技教育的组织形式,并于2015年成立了哥白尼学院。书院最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间教育机构,但现在学校赋予了它新的内涵:自由、国际视野和去行政化,为学校推进科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哥白尼学院有一个院长管理团队、一个导师指导团队和一个院士项目团队。根据不同的学科,学院建立了五个公立学校社团,如达尔文自然历史学院,以生物学为特色,制造者训练营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
学院为学生提供了/0/房间的自由选择,参与的学生占学校学生总数的90%以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高三学生周子昂是哥白尼学院的“小院士”。通过在学院学习,他在市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奖,并被授予上海青少年学院小院士。虽然高三的学习很紧张,但每当提到科技创新,他就“挠痒痒”。目前,他设计的智能旋转圆桌正在申请专利。他对导师翁崇涛说:“我还是想挤出时间做一个研究项目!”作为第一批在学院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2014届学生金婷和PG One代表学校第一次参加市青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2015届学生周伟高中参与的三个科技项目均获奖,被评为上海青年科学院小院士,并获得中国环境保护部专家系统项目的表彰...
国际视野是新学院体系中科技教育的另一个特征。今年2月,导师金带领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赴新西兰奥克兰进行鸟类调查,7月在上海进行鸟类调查,完成了“奥克兰和上海常见鸟类城市化适应比较研究”项目,并获得上海市第二届“未来杯”中学生课外活动竞赛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也频频出现在国外科技竞赛的舞台上,并获得了德国智力奥运会等奖项。
教师:手持科学技术课程[/s2/]
"学校是平台,教师和学生是主角."该校校长肖明告诉记者,“新学制”不仅点燃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热情,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科研和创新热情。在传统的科研项目运作中,如果教师需要实验室等资源和资金支持,必须先向学校的教务办公室提出申请,然后在学校经过一系列的审批流程,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哥白尼学院的日常管理与学校行政分离,独立运行。翁崇涛也是哥白尼学院的院长。他告诉记者:“如果我们在科研方面需要支持,我们会直接向学校领导班子提出申请。学校领导会尽一切可能为我们创造条件和方便,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据了解,哥白尼学院通过全校选拔配备了相应的导师。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导师,这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以赢得学生的青睐。目前,研究院的骨干导师有科技发展课程或科技协会兼职导师,并有自己的科技教育岗位。许多导师也合作指导跨学科的课题。
学院还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如每个学年回答科技项目的开题和闭题、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教务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学院也有一个检查和接受成绩的机制。例如,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被授予“小家伙”的称号,他可以教他们的弟弟妹妹。据统计,近年来,理工科、工科、科技类和应用技术类院校录取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在全面研究哥白尼学院的基础上,该校还建立了雨果学院,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今后,学校将探索建立一所具有教学特色的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