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99字,读完约7分钟
昨天,《上海铁路警讯》公开号发布了讣告:国家公安系统英雄模范、公安部刑侦专家、上海铁路公安局刑侦处一级派出所所长张欣同志,因工作过度、突发身体不适,于2018年10月20日19时逝世,享年58岁。
作为中国公认的手绘模拟人像“第一人”,张欣在30年的警察生涯中,通过人像处理了11000多起案件,侦破了1000多起案件,被业界誉为“侦探的神奇笔”。
近年来,在视频监控、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冲击下,张欣没有动摇。他将自己传统的手绘技巧与新技术相结合,通过手绘人像重构来比较人像:“人们总是要走在技术的最前沿。”
也许你对张欣一无所知,但你会熟悉银连环杀人案。在调查此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组描绘犯罪嫌疑人面部的画像,目击者称是张欣。
在照片很少的时代,他通过口述来描绘嫌疑犯
1966年,16岁的张欣去北京当兵,在李可染的徒弟的指导下学习中国画。1982年,他退休后回到上海铁路公安局松江派出所当了一名常驻警察。那时,绘画只是他下班后的爱好。
1986年春,他被调到上海铁路公安分局。那年夏天,上海旧北站的一台彩电被盗。当时普通人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警察立案的标准是38.5元,而一台彩电就值1000多元,所以被认为是大案。当时没有监控。警察找到了一名目击者。一大群警察包围了他,询问小偷的外貌、身高、脸和面部特征...当其他警察记下这些话的时候,只有张欣没有写。他正在画画,目击者描述的“长脸、凹陷的鼻子和凹陷的脸颊”出现在他的画笔下。
“我画的时候,有个警察局长在后面笑。我想知道你在笑什么。他说你画得像我们刚解雇的工人。我说不,他严肃地说。下午,他带人们去了男孩的家。他在院子里看到自行车后座上的彩电还没有卸下来,马上就抓人了。”今年2月5日,张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这一经历。
“彩电案”打响后,上海各区县的所有案件都发现他画画,而“以画破案”的魔术也广为流传,他开始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案件。“一年后数百例,走遍了全国数百个县市。因为当时没有视频,照片也很少,更不用说dna和血液测试了。模拟画像是一个草图,可以制作一个七点图像,并帮助解决案件。”
1999年,张欣成为公安部首批邀请的八名专项刑侦专家中最年轻的一名。模拟画像与指纹、弹痕和法医学等刑事调查技术一起在最高处被识别。他也被业界称为“侦探魔术笔”。
处理了7000多个案例后,我意识到“读心术”很重要
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肖像模拟实际上是一项高度科学的技术活动。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欣一开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要用模拟画像抓住嫌疑人,测试的不仅仅是素描技巧,还有与证人的交流也是最重要的。”张欣曾在《被采访》中提到,在最初的几年里,他觉得自己的形象与现实不符,直到处理了近7000起案件,他才找到了答案——“进入角色”,试图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了解证人想说而不能说的话。
1995年,张欣的模拟画像进入了成熟阶段。今年,他连续参与了公安部监管的四起大案要案,每一幅画像都非常出色,对破案起到了关键作用。
1995年公安部监管的第一起重大案件是昆明一家百货商店爆炸。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昆明市商业中心昆明百货大楼发生罕见的特大恶性爆炸,造成1人死亡,9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对公民的心理造成了更大的伤害。此案影响恶劣,震惊全国,引起中央政府的关注。
案件发生后,公安部立即派出专家组前往昆明,作为肖像人才的张欣也接到了公安部的指示,第二天赶往昆明。根据50多位目击者从不同角度的描述,张欣逐一进行了描绘。经过两天的反复思考,日日夜夜的画像,一共画出了52幅模拟图像,最后画出了两个八股头像。看到后,目击者说,“像!”最后,石工厂的老板娘找到了其中一名嫌疑人的身份证照片,拿出来和照片进行对比,非常生动。
警方的通缉令附有一名嫌疑人的照片和另一名嫌疑人的模拟画像,并在当地电视台尽快播出,同时发送到全国各地。
张欣的肖像作品结束了。临别前夕,云南省公安厅厅长、昆明市公安局局长张为送行。张欣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们:“当我在画嫌疑犯的时候,我宿舍的一个民工告诉了我一个细节。他说东北人临走时问他是否愿意一起去广州赚钱。因此,可以推断他们可能去了广州。另外,当店主的妻子向我描述他们的脸时,她说她几天前刚刚给了每个人钱。我问,只有100元,所以他们不能用这笔钱坐飞机或快递,所以我想他们必须乘当地的火车去广州。我查了一下火车时刻表,做了一个计算。如果他们乘当地的火车,他们将在明天下午1: 23到达广州。我建议你分成两组,在火车到达之前赶快飞到广州去拦住他们。”
第二天,张欣飞回了上海。他到达单位后不久,云南省公安厅收到了好消息,两名嫌疑人在广州火车站被逮捕。
张欣犯罪嫌疑人画像与照片之比较
在人工智能时代,追求人工比较的意义[/s2/]
1999年后的五年是张欣最忙的时候。本世纪初,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过去需要警方寻找证人的案件在监控下变得畅通无阻。借助模拟画像解决的案件数量开始减少,所有上门求助的人都是“小案子”。
然而,监督并不是万能的。视频拍摄的光线、距离和角度会影响图像质量。此外,犯罪分子的警惕性不断提高,伪装越来越多。"缺乏机器识别恰恰是模拟人像艺术家的杰作."在张欣看来,肖像模拟器仍然有很大的用处,但它们自身的技能需要发展和完善。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张欣走上了转型之路,开始使用计算机软件组装人像,并利用人像重建完成人像比对,即通过模糊监控视频进行人像重建,可以是手绘的,也可以是计算机组装的,然后将头像丢入犯罪前库进行比对,找出犯罪嫌疑人。他还带着技术人员开发了一个组合肖像的软件,该软件将头发、眼睛、眉毛、鼻子和其他肖像特征分类,选择最相似的特征,并将其拼接在一起。如今,在公安系统中,使用电脑组装人像是主流,但张欣认为,“有手绘技能的人可以更好地使用拼图软件。”
2011年,张新生大病一场,2016年病愈后立即重返工作一线。重返工作岗位后,张欣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冲击——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在尝试中发现人”,极大地提高了警方破案的效率。
人像重建对人像人员有更高的要求。草图能否被机器识别是第一个问题。张欣思考机器识别是如何工作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肖像密码”,而机器不过是把“密码”变成了代码。在这种情况下,用笔画出特征——眉毛、鼻子、嘴巴,加上一些凸起、灰色、结构、起伏,机器能不识别吗?
经过一年的探索,张欣的手绘炭笔人像基本上可以被计算机识别,并根据人像重建对人像进行了对比,成功解决了5起案件。这是张欣职业生涯中的又一次突破。
“虽然比例只有1%,也就是说,500个案例中只有5个已经做了,这是非常偶然的,但这是一个趋势。”张欣说:“我们必须永远站在技术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