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8字,读完约4分钟

24日下午,松江区召开了2018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介会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交流活动。

在活动现场的展区内,包括叶榭竹编、四锦十锦、古绣、松江方言在内的全区十余所中小学,都带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小“传承人”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技艺,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到每个学生作品的魅力。

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资源,不仅赋予学生深厚的人文素质,也使学校能够构建自己的文化品牌课程。与小松一起看看这些具有松江特色的课程。

中山永丰实验学校:松江方言

李,中山市永丰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现在会说松江方言。“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能学会说松江方言,互相交流和交谈。”学校官员告诉小松。

中山市永丰实验学校位于松江苍城历史文化区。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最纯正的松江方言,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学习松江方言》,内容包括学生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并引入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松江方言文化。

羡慕 在松江的校园里竟然还能学到这些

“摇,摇,摇,摇到外坡桥,奶奶说我有个好孩子……”这首松江儿歌《摇啊摇》是中山市永丰实验学校的学生用松江方言演唱的。每周,学校通过校园广播进行教学和互动,从简单的单词开始,扩展到句子和对话,通过儿歌和情景进行学习,并注意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应用。

羡慕 在松江的校园里竟然还能学到这些

四景小学:十个锦鼓

司境十锦工鼓是一种民间音乐艺术,是地域文化的象征。2008年,十锦细锣鼓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追溯历史,这种民间艺术曾一度失传。《十锦鼓》是一部保存至今的较为完整的古代上海民间音乐,根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8年)的原始乐谱进行破译。现在,在传承人张宏圣老师的带领下,四井小学已经开设了10门与锣鼓有关的课程达10年之久。

羡慕 在松江的校园里竟然还能学到这些

在司敬小学二至五年级的孩子们中,每年都会选出具有一定民间音乐基础的学生,每周一下午由司敬的“十锦细鼓”传人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希望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能再次焕发青春光彩,并由新一代传人传承下去。

三鑫学校:顾秀

一根绣花针,一块棉布,穿线针和画刺绣。在活动现场,三鑫学校的小绣娘们低着头,左手拿着画布,右手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绣花针,沿着画上的线条“穿梭”,一个个展示着顾的刺绣工艺。

2008年3月,三鑫学校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刺绣艺术引入课堂,并将其纳入课程。学校专门为学生开设了古绣坊,并聘请古绣传承人指导学生刺绣技艺。目前,学校每周开展一次顾绣协会活动,小学和初中每周都有一次顾绣发展班。

羡慕 在松江的校园里竟然还能学到这些

松江区三鑫学校三年级学生徐洁(音译)在第二年开始学习古刺绣。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她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件古刺绣作品。她告诉小松:“完成一件古刺绣作品通常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养成细心的习惯。”

张泽学校:竹子

叶燮民间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是松江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泽学校在2013年引进了叶协竹编,并聘请了两位大师唐郑龙和余水林作为指导老师。

在非遗传传承人的领导下,学校编写了竹编校本教材,成立了竹编社团,在叶燮招收热爱竹编的学生,每周上一个多小时的竹编课,教学生基本的编织方法和小卷灯、板笼的编织过程。

目前,全校已有12名学生被授予“非遗传大师”的称号,其中许多人能够独立完成竹篮、竹船等相对复杂的竹编作品。

不仅如此,莆田民歌、五彩软陶、古诗词歌赋、京剧...松江所有的中小学都开设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传统文化课程。

会上,22名松江学生被授予“非遗传性小继承人”称号,松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等6个部门共同制定并发布了《松江区家庭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2018年松江非遗传小继承人名单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羡慕 在松江的校园里竟然还能学到这些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1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