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1字,读完约4分钟

海盐村作为盐文化传承的载体,在金山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村民的祖先都是从浙江省岱山迁移过来的。许多人仍然保留着他们的口音,他们的风俗与金山的不同。

这些天,在金山文化中心的剧场里,一部原创的民间歌舞剧《渤海盐田》不断上演,每天吸引了四五百名当地居民前来观看。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剧首映的当晚,最后一批上海老盐人的代表也被邀请到现场,重温在沙滩上晒盐制盐的跌宕起伏。

金山:最后一批老盐民 如今去哪儿了?

舞台上,幕布慢慢拉开,晨光微微露出,海浪声响起。大海和天空无边无际,几乎没有帆的影子。远处,金山有三个岛屿。海岸上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岩石,周围是芦苇,随风摇摆。这时,一群赤身露体的盐丁和灶人出现了。他们举行三个牺牲,黄酒,香和其他祭品,虔诚地向上帝祈祷,就像一组雕塑...这部原创歌舞剧是在上海市文联的指导下创作的,是金山区地方党建城乡合作的产物,是曹泾镇挖掘和传承地方盐文化的成果之一。

金山:最后一批老盐民 如今去哪儿了?

70多岁的方老伯和其他四位老伙伴一起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凝视着舞台对盐人们过去生产和生活的诠释。他们来自漕泾镇的海盐村,这里曾经是一个著名的盐村。村民们基本上以晒盐为生。到了20世纪80年代,虽然其他郊区的海水制盐工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上海最后的盐民仍然留在了海盐村。后来,随着海水养殖的兴起和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建设,这里传统的海盐生产终于消失了。

金山:最后一批老盐民 如今去哪儿了?

“我从16岁开始晒盐,我做盐人已经36年了。”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才开始转向养殖南美白对虾。”方老伯告诉记者,他们也住在海边。与在海里捕鱼的渔民相比,盐人们不必冒生命危险,但是他们非常辛苦和疲惫。通过干燥盐来制盐需要10多个过程。他们必须每天在阳光下不停地挑水、泥和盐水,而且他们挣不了多少钱。"然而,在那个时候,用自己的盐来烧蔬菜真的很新鲜!"

金山:最后一批老盐民 如今去哪儿了?

据漕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盐文化传承的载体,海亚村在金山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村民的祖先都来自浙江省岱山,岱山自古以盐贡品闻名。海洋村的许多村民仍然有岱山口音,他们的习俗与金山的不同。清朝同治年间,岱山遭受严重灾害,当地盐民纷纷出逃。他们中的一些人沿着海滩晒盐,一路来到漕泾镇定居。在他们的盐场附近,海亚村逐渐形成。比如方老伯,他的曾祖父从岱山搬来,现在已经是他这一代的第四代盐人了,其他村民的家庭情况也差不多。

金山:最后一批老盐民 如今去哪儿了?

老盐农方老伯(右一)坐在第一排,其他老村民来自海盐村。黄永珍照片

“我们对盐文化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创作了民间歌舞剧《渤海盐田》,以记录这一沧桑的历史记忆,保护和发扬上海的盐文化遗产,让后人也能触摸到自己的根。”负责人告诉记者,金山盐业在历史上相当发达。五代吴越时期,出现了“烧水制盐、种芦苇发工资、节约蔬菜刨花用地、盛产虾蟹、进口货物”的繁荣景象,直到明清仍是松南六大盐场之一。这里传统的海水制盐工艺积累了深厚的盐史和地域特色文化。这些都记录在《金山县志》中。

金山:最后一批老盐民 如今去哪儿了?

2014年6月,漕泾镇专门成立了盐文化研究领导小组,开始挖掘整理盐文化。它还派人去海盐和岱山调查和收集制盐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照片和相关材料。同时,对盐民、老干部等进行了采访和研究,梳理了金山乃至上海沿海地区的盐业历史和制盐技术。下一步,漕泾镇将以“盐文化”为重点,创作舞台剧,撰写盐文化书籍,布置盐文化展厅。

金山:最后一批老盐民 如今去哪儿了?

渤海盐场是漕泾镇发掘和传承盐文化的第一个成果。去年10月,漕泾镇邀请相关专家撰写了《渤海盐田》剧本,并于今年3月完成了初稿。之后,该镇向上海市文联发出了邀请,文联的专家担任了该剧的艺术指导。今年9月,《渤海盐田》为全市招募演员。经过两个月的排练,它向观众展示了这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剧,讲述了海燕在上海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金山:最后一批老盐民 如今去哪儿了?

据了解,盐民聚居的海盐村已经搬迁到其他地方,原来的盐田和村庄也成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的所在地。然而,仍然有一棵140岁的简单的树被小心地保存着,这是第一代盐人们第一次搬到这里时种植的。通常,当盐人们在海边工作回来时,当他们看到这棵树时,他们可以看到他们家的方向。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金山:最后一批老盐民 如今去哪儿了?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0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