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3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上海2月23日电“我们这里做农业,不仅卖成果,而且卖过程。”在最近对上海郊区金山区杨珊镇杨珊花园的采访中,经营者说了这句话,生动地勾勒出了上海郊区近年来倡导的“都市农业+”的新商业特征。
金山区农业委员会主任张亚军表示,都市型现代农业应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过去,农业只是“卖水果”。种水稻的卖大米,种蔬菜的卖蔬菜,种桃树和梨树的卖桃子和梨。如今,都市农业将农业生产过程与休闲旅游、食品加工等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在一起,在“销售过程”中开辟了越来越多的产业融合“供给面”。
“杨珊花园”位于沈海口高速公路以南、庭威高速公路以西,不仅是都市农业基地,也是乡村旅游体验中心。在3000多亩的总面积中,种植了多种蔬菜,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生态绿地”;有大的果树种植形成分散的果园;还有蘑菇、蘑菇等食用菌栽培,以及引进食用仙人掌等特色农业种植。这位经营者指着一片油桃林说,仅在这里,多个“销售流程”的空房间就可以细分,除了“看花、采摘”,连修剪和农场护理也很受游客欢迎。
据上海市农委最新消息,上海通过“都市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提升和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目前,上海郊区金山区和崇明区已成功申报为中国农村产业整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县)。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秘书长邵启亮表示,上海正在尝试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探索“都市农业加工业”的产业整合。金山区的试点类型是产城结合,目标是形成一批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的小城镇,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产业融合。崇明区的试点类型为功能拓展型,重点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农业与能源产业的结合,衍生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等新的商业项目。
在探索“都市农业+”的过程中,确保农民增收是出发点和归宿。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的一位人士表示,上海郊区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利益联动机制,让农民参与到产业整合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在金山,订单合作、产销联动、股份合作等方式形成了农民增收的保障机制。上海主要农产品加工平台之一的新渤海公司将农村专业合作基地和农民纳入产业链,签约农民成为“农业工人”。新渤海公司生产的符合要求的农产品以比市场购买价高10%左右的保护价购买,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又保证了平台“中央厨房”所需农业原料的数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