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75字,读完约7分钟
东方记者朱伯特。5月7日报道说基层社会治理做得很好,如何评价它是科学的,有没有什么可以量化的指标?村民委员会进入行政机关的要求和标准是什么?为“家门口”的普通人提供服务的流程、系统和规范是什么?今天上午,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浦东新区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发布和实施两个标准,即“社会治理指标评价体系”和“上门服务规范”。这不仅是浦东新区首次发布基层社会治理标准,也是自贸区首次发布区级标准。
试点区级标准可能会升级到上海本地标准
市质监局在自贸试验区试点区级标准,不仅是落实市质监局与浦东新区战略合作协议的具体行动,也是自贸试验区和浦东新区试点制度创新的充分体现。
自贸区试点以来,在贸易监管体系、金融创新体系和事后监管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体现了制度创新的先发优势,充分具备了发布区级标准的土壤环境和实施条件。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也有颁布区级标准的现实需要。先进的社会治理和完善的公共服务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业环境的基础。在社会治理领域制定标准化的指导性技术文件,有利于缓解社会治理服务的失衡和不足,为自贸试验区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
据了解,中国目前实行五级标准体系,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集团标准和企业标准。近年来,上海在城市运营安全、公共交通、公共文化、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领域制定了100多项相关地方标准。为提高相关领域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各区级政府对标准也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现行的《标准化法》规定,只有设区的市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市工业主管部门提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经与国家标准委员会协商,市质监局在自贸试验区等地区启动了“区域标准”试点。与地方标准的提出单位和发布主体不同,区级标准由区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由区级市场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与区级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发布。其制定范围仅限于城市管理、政府行政行为、公共服务等。,特别是区政府是履行职责的主体的事项。
经实践和实施,证明有效、具有复制推广意义和成熟条件的区级标准可作为地方标准的储备,经市行业主管部门同意,可优先升级为地方标准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将标准化概念纳入社会治理
“车辆在同一条轨道上,书籍有相同的文字”是车辆制造、道路建设和文字的标准化。现代标准主要体现在经贸交流、工业发展、科技进步等领域。社会治理标准化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新领域,以前没有相应的区级标准出台。
“社会治理指标评价体系”和“上门服务规范”两个标准的发布,是市质监局和浦东新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系列指示精神的一项切实举措。落实市委创新型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弘扬会议精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明确管理服务要求,优化流程,通过标准化实现协同增效,有利于将基层实践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两个地区标准的制定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市质量标准化研究所直接指导和参与。浦东新区专门建立了规范的审议协调机制,制定了区级标准管理办法,对各领域提出的区级标准进行了审查。浦东新区市场监督局、区工委、区民政局等部门根据一些乡镇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总结,多次召开座谈会邀请各方专家进行论证,并多次征求委办、乡镇和理论实践专家的意见,不断完善和细化标准文本。
除了“社会治理指标评价体系”和“上门服务规范”两个标准外,浦东仍在制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六双”(双通报、双反馈、双跟踪的许可办理机制;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监督协调机制)等小区标准。这些区级标准的制定正在逐步将标准化的概念和方法融入浦东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
使社会治理评价系统更加科学和量化
浦东此次发布的两个区级标准各有特色。其中,“社会治理指标评价体系”强调浦东社会治理的过程,突出浦东创新治理的前瞻性,使国际标准具有可比性,兼顾日常工作的评估,发挥其对社会治理过程的跟踪、监测和预警作用,使其成为反映浦东社会治理状况的“晴雨表”,从而及时准确地把握浦东社会治理的现状、水平和趋势,明确社会治理的方向和重点。
该标准所涉及的指标符合上海将自己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的权利,并侧重于浦东新区在市一级发挥作用的领域,这些领域可以量化、统计和衡量,并有可能在一定时间框架内实现。其中,常用指标主要是相对指标,考虑并借鉴国内外标志性领域公认的测量指标;个性指数主要是差异指数,它突出了浦东新区的发展特点,可以衡量浦东新区各街道镇的提升程度。
同时,指标也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既反映了实际发展的可量化指标,如“每千人全科医生数”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反映了浦东新区公众对社会治理的认识、支持率和满意度,如“生活便利满意度”和“社会保障满意度”。
使“门口”的服务更加标准化和平衡
去年以来,浦东新区推进了“上门”服务体系建设,刚刚实现了全村“服务站”的全覆盖。它需要一套规范来澄清问题,明确程序和明确制度,并促进“上门”服务,以提高其质量和效率。标准化不仅是数量、质量和及时性的要求,也是用户的要求。
过去,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大多数时候都是“随波逐流”,把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记在心里,感情上没有统一规范的姿态。规范“门到门”服务有利于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因人员流动造成的服务经验的流失,避免因不同操作造成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不平衡和不足。
该规范在服务内容、职能领域、导向标志、服务要求和服务评价方面界定了流程体系,划定了工作边界,其中许多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该标准要求服务站坚持“办公空间最小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办公空间让位于群众,设立首个查询接待窗口,改变“一人一机”的封闭模式,以更加开放、透明、共享的服务态度面向居民。另一个例子是,要坚持“一室多用”的原则,确保在工作日和法定节假日有员工接待,在一周内将电影贴在墙上,将项目贴在墙上,公布服务电话,推迟错误的服务时间,使劳动人民下班后不用再吃“闭门羹”。
该标准还要求在实际决策前举行听证会,在进行中举行协调会议,在完成后举行评估会议,在这些会议中,群众对项目的选择有最终发言权,参与实施的全过程,并对最终结果进行判断。又如,针对村服务站为普通百姓提供的七大类服务(党群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法律服务、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社区管理服务),新区26个部门共沉淀了147项“三个民生”服务项目,其中包括38项底线民生服务项目、84项基本民生服务项目和25项优质民生服务项目,可供村里居民按需订购。
据市质监局介绍,包括今天发布的“社会治理指标评价体系”和“上门服务规范”两个标准,区级标准的制定仍在继续,下一步将跟踪执行情况,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浦东新区表示,《社会治理指标评价体系》和《入户服务规范》两个标准发布后将进入实施阶段。在后续工作中,将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召开现场会议,加强指导,安排专题评估、专题评议和集中验收,全面总结上半年标准执行情况,争取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