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4字,读完约3分钟
说到闵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七宝皮影戏,马桥舞狮,浦江陈杭虎谚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新庄镇还有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完这些图片,你一定知道那是什么——莘庄钩针编织。也称为“制花”和“结花”。
钩针编织作为一种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已经流传了100多年。20世纪80年代,新庄镇有13万人对它了如指掌,并以此为生。最近,在市文化广播局拟定的“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宣传名单中,新庄镇因其技艺名列其中。
资料来源:上海出版社
最近,在莘庄镇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中发现,钩针编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被大家遗忘,其技艺传承成为老一辈钩针编织工匠心中最担忧的问题。
在大规模调查中,工作人员了解到“钩针编织”技能的传承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创新导致了老年人的手艺却没有后继者
人工成本高,编织周期长,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
大多数学习技能的人都是老年人,审美潮流很难跟上潮流。
我们如何才能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生”?针对大规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新庄镇大力支持新庄钩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
深化工作室建设
设立专项资金,设立新庄钩针编织工作室,挖掘和培养传承人和普通爱好者,不断总结和创新钩针编织技术和工艺。
莘庄钩针编织工作室
创新钩针编织“图案”
深化当地培训
积极开发地方教材,依靠非遗产日、传统节日等。推动“非遗产”进入校园、商业区和社区,不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向受训者传授知识。
也有来自杨浦区和宝山区学习新庄钩针编织的阿姨和母亲。
一些学会了编织的老人编织自己的成品,他们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编织的~
深化工业创新
积极尝试与时尚产业接轨,嫁接创意产业,结合新材料,研发新技能,结合现代消费需求,为钩针编织技术开辟新市场。
上海钩编了一套代表性传承人金龙华创作的“56个民族大团结”
“三阳开泰”
用钩针编织技术制作的精美装饰品
敏敏了解到,钩针编织的传承者金龙华目前正在制作一部新的钩针编织作品《金陵十二钗》,预计将于2019年正式展出。
闵行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默默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和梦想,也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向往,展示着闵行的文化软实力。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莘庄钩针编织的复兴之旅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