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44字,读完约7分钟

经过70年的奋斗,一切都变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新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从过去的1949年到现在的2019年,我们读了历史,看到了太多的事迹。每个中国人对家和国家都有同样的感觉。

闵行同龄人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闵行区委员会宣传部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家和国家感情的故事,代代相传。今天,我们认识了其中一个人,张丽仁,他住在梅陇镇。他出生于1949年6月,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在农村当教师。作为梅陇人,他见证了闵行梅陇70年的发展变化。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新中国同行”的故事吧!

闵行同龄人

我出生在一个中医家庭,我进入了教师这个职业。40年来,“我家是中医世家。只有我在梅陇镇的曹星中学当过老师。”当我第一次见到张丽仁时,他的第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张丽仁的祖父张芝连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中医专家;张学能叔叔是中山医院的中医专家和教授。当他96岁去世时,他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医院;在他去世之前,他的父亲张雪琴是龙华医院的创伤学家...在张丽仁,仍有两代年轻人从事医疗行业。

闵行同龄人

然而,为什么张丽仁不像他父亲那样选择行医呢?原来,67岁的高中生张丽仁(音译)在文革期间大二时被迫辍学,并误回到家乡农村做农活。在《我是一名“土壤记者”的文章中,张丽仁写道:“当时,我正在广阔的农村锻炼。因为我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所以我被选为“土壤记者”,拿起袖子干农活,拿起笔写文章。"

闵行同龄人

当时,对于刚刚进入广阔农村世界的张丽仁来说,新的生活环境既熟悉又陌生。他在农村长大,吃全谷物,了解乡村习俗。但遗憾的是,如果不是出于历史原因,张丽仁原本计划在高中三年级申请医科大学。“‘十年寒窗梦’空',我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但我没有继承父亲的家族事业,所以我误成了一名记者。”然而,作为一名“本土记者”的生活经历已经成为张丽仁未来教学工作的源泉,并为他的退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闵行同龄人

不久,正值复课和革命时期,村里缺少教师,所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只能聚集在一起。1969年,张丽仁正式进入教师行业,并于2008年退休40年。

描述:张丽仁获得了30年的农村教育证书

退休后,张丽仁被上海西南工程学校聘用了6年。近年来,我真的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了。

描述:张丽仁在任时在校园里

起初,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张丽仁在村里的招待所里教学生。“当时没有正规的学校,甚至连教室里的凳子都是学生自己带来的。5个班只有6名教师。”张丽仁不仅是一名语文老师,还是一名英语老师和一名美术老师。他教很多科目,而且很杂。

闵行同龄人

为了谋生和补贴家用,张丽仁白天教学生,利用早晚时间在自留地和承包地里干农活。那时,每天大约4点,黎明前,张丽仁必须起床,抓住早市,开始买菜,然后他必须在7点以后去上学。等到下午5点下班,安顿好孩子,然后回到田里去“上夜班”。每天早上三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早起,天黑。

闵行同龄人

经过三年的“教书育人”的生活,它正好赶上了镇上中学英语教师的缺乏。张丽仁学生时代的英语基础也很好,所以他开始一边教英语一边学习。后来,对中学英语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张丽仁开始通过上海教育学院外语系,四年后终于拿到了英语专业的大学证书。

闵行同龄人

积极应对城中村改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回忆童年生活,张丽仁直言不讳地说“很穷”,这在三年的自然灾害中变得更加严重。“那时,好的东西要卖掉,坏的东西留给你自己,比如白菜和红薯叶的皮和根。”慢慢地,张丽仁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也把自己训练成了一只“三条腿的猫”。1971年,当张丽仁成家时,他的父亲给了他一所房子,但是没有家具。所以张丽仁从其他地方得到了一些木板,学会了做木工活,随意把它们拼在一起,然后完成了家具。

闵行同龄人

几年后,在有了一些积蓄后,我向学校的同事和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张丽仁开始盖新房子。当时,造房子用的砖是张丽仁在两年后才造出来的,总共有1500块大煤渣砖。房子建成后,需要安装电路,这让张丽仁目瞪口呆,但这并没有打败他。当时,张丽仁从书店买了一本书《如何安装电灯》。看完之后,他慢慢摸索着,也跟着做了。最后,即使是最困难的双重转换也不是问题。

闵行同龄人

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当时一个四口之家的衣服也很贵。为了省钱,这对夫妇选择自己做衣服,包括睡衣、儿童裤裆裤、洋娃娃衬衫等。所有这些都是由别人的缝纫机制造的。说到这里,张丽仁笑着说:“说实话,我结婚的时候也做了自己的束腰外衣。”生活所迫,为了省钱,不能取悦于人,夫妻尽量不讨好人。用张丽仁的话说,“三条腿的猫被赶出去了。做衣服、盖房子、做家具、安装电灯都是被迫的。”

闵行同龄人

描述:张丽仁那年自己做了衣服

改革开放后,车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每人每月有四两油,每年有两尺布,每张可以想象得到的车票都要用”的历史却深深地印在张丽仁的脑海里。到1989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开始显现。张丽仁不仅买了一台“三转一环”(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还买了一台凯歌牌黑白电视机。1999年,这栋房子连续翻修了三次。尽管它仍在借钱,但还是建了三栋新大楼。月收入已经涨到3000多元,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后来,日子越来越好,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闵行同龄人

2015年,住在梅陇镇南星第二村赵家塘的张丽仁搬到了梅陇市金乐园。城中村改造由张丽仁发起,他代表村向区政府提出改造要求和建议,并被采纳。

在张丽仁看来,这些年来农村地区最大的变化是住房。住房建设是普通百姓的头等大事。通过城市村庄的搬迁、拆除和重建,农村的阴影已经基本消失。其次是道路和交通,红梅南路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三个是公园。“过去,离我家最近的公园是桂林公园。骑自行车至少要花半个小时,而且只能在小学春游的时候去。平时是没有机会的。”在过去的三年里,梅陇镇新建了10个主题公园,步行5分钟内有4个公园,其中2个是袖珍公园。

闵行同龄人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今天的张丽仁直言不讳地说:“我的退休工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的生活非常滋润,我已经完全过上了小康生活。”出生于“本土记者”的张丽仁,为《新民晚报》、《闵行日报》、《梅陇日报》等7家媒体撰写了20多篇文章。我还每周四下午参加蒋兴宇阅读俱乐部,给每个人讲课。

闵行同龄人

去年,当张丽仁在公园遇到一位吹葫芦丝的老师时,他非常感兴趣。经过半年的学习,我从无到有已经能弹30首歌了…张丽仁还在梅陇镇社区学校协助67个居委会的工作评估和监督。

可以说,正式退休的张丽仁不仅没有放松,反而变得越来越忙。然而,他从心底里喜欢这种忙碌的感觉,因为每天都有这些忙碌的事情,张丽仁觉得他的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活跃”,改变了他以前“内向”的性格。

看着面前健谈的老人,他无法想象自己激动时的“内向”。

描述:张丽仁和两个孙女在一起

张丽仁的两个孩子已经结婚了,当谈到他的两个女儿时,他抑制不住骄傲。他一直教导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你去单位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敬业、热情、认真,真诚待人,主动出击,不要拖延。”这就像张丽仁的生活。虽然他很稳重,但他总是坚持不懈地做事,待人接物,教书育人。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闵行同龄人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82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