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28字,读完约5分钟
东方记者黄立春。4月22日报道:随着恢复工作和生产步伐的加快,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旧的改革工作也按下了“重启按钮”。记者近日在闵行区采访时获悉,位于江川路街滨川路200弄111-124号的旧房改造工程已正式复工,其余三栋房屋计划今年内进行扩建和改造。暂时住在外面的居民将逐渐搬回有独立厨房和浴室的“新家”。
描述:江川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殷介绍了项目改造情况
江川路街,俗称“老闵行”,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四驴岗”,建有多个职工宿舍。这些职工宿舍大多不是成套的房子,很多是四、六甚至八户合住,生活特别不方便。据统计,江川路街道有244栋不完整房屋,建筑面积40.3万平方米,不完整居民6476人,占闵行区总面积的61.93%。
描述:拆除待改造的旧建筑
本次恢复的滨川路200弄111-124号旧房整体改造项目位于汽轮机村社区。这是7栋半独栋房屋,建筑面积9522平方米,涉及256户,每层居民共用一个卫生间。2018年,该小区进行了扩建和改造,整栋房屋加宽了2.5米,并在房屋加宽部分为每户增加了一间浴室,以提高房屋的使用功能。目前,7栋房屋中有4栋已经翻修,146户已经搬回来。
图片说明:脚手架是一个不断扩大的部分
描述:经过扩建和翻新的建筑
82岁的沈老是146户搬回来的家庭之一。“我们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有四对夫妇加上儿子和女儿,一个20平方米的一居室,一个小厨房,一个浴室和隔壁的邻居。当时,这样的住房条件与我们以前住在市区的老房子相比。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
描述:沈老先生正在装修新厨房
描述:沈老先生家的附加浴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已有近70年历史的非完整房屋已不能满足普通人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此外,结构损坏严重,部分房屋墙体开裂、屋顶漏雨、电线外露,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2019年7月,沈老先生所在的121-122号楼率先完成扩建和改建。以前的一居室增加了六个以上的方形浴室,厨房也改变了位置,进行了翻新。整个翻修工程由政府“出资”,而不是自己支付一分钱。回到邻居家是老熟人熟悉的环境。沈老先生坦率地说:“我甚至比买新房子还高兴。”
黄阿姨住在滨川路430弄,也是旧房改造的受益者。“我从出生起就住在这里。这是汽车厂的宿舍楼。我们的家在二楼,与另外两个家庭共用厨房和浴室。”黄阿姨说,家里最多七口人,父母和五个兄弟姐妹,全家挤在一个17平米的房子里。
描述:旧建筑正在被拆除
宾川路430弄有9栋不完整房屋,面积8932平方米,涉及244户。这些房子建于20世纪60年代,有2-3层,三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和浴室。2011年,街道对社区进行了拆除和重建,分两个阶段实施。目前,一期新房已经竣工,居民已经搬回来,二期新房正在建设中。
描述:在建新房(左)和拆除重建后的新房(右)
2019年1月,经过六年的过渡,黄阿姨和她的妻子搬回了原址附近新建的公寓楼。这是一套63平方米的一居室公寓,位于19层。客厅朝西,厨房和浴室是专用的。卧室与阳台相连,照明极佳。“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倍,而且还是原来的拆迁,原来的社区,太满意了!”黄阿姨笑着说,并拿起她的狗“拉丁”,做了一个“V”的手势。
描述:黄阿姨和她的狗
江川路街道发展办公室主任尹告诉记者,江川路街道的244套不完整住房分布在16个社区,类型多样。不仅有市级直管公房、区级直管公房,也有大型企业的系统公房,其中一些用于拆除套房,许多家庭共用一个卫生间等。“自2005年旧城改造开始以来,我们的街道已经从最初的‘一个社区,一个规划’转变为‘一层一个规划’,逐步形成了四种完整的改造模式:改扩建、拆迁落地、拆迁户和内部分隔。提高旧房的居住质量。”
描述:“一楼一图”改善了老房子的居住质量
记者了解到,拆迁户是指小规模居民被拆迁安置新住房,大规模居民购买隔壁小规模住房,使大、小规模居民独立完整的改造方式。例如,沪闵路沿线的高华、东风、北街、华二社区有60套不配套的煤卫房,红旗、昆阳社区有39套不配套的旧房被拆迁改造。一些居民选择搬回来,而一些居民则选择住在搬迁后的住房小区中的东花园嘉禾花园和马桥景城新苑。
内部分隔是指在不改变整个房子整体外部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分隔房子内部,改善厨房和浴室功能。例如,今年上海在建的第一个改造项目——江川路291弄10号,预计将于今年9月竣工,届时将有40户家庭彻底告别共用厨房和卫生间的历史。
旧城改造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江川路的街道“同时采取多种模式”。从旧房的现实出发,它满足了多方的需求,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尹透露,到目前为止,该街道已完成了共155套住房和24.6万平方米的完整装修工程,惠及3436户;与此同时,目前有54栋房屋正在进行全面改造,建筑面积为73,000平方米,涉及1,590名非完整居民;剩余35栋房屋,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涉及1450套非成套居民,力争2020年全面启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