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99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技艺的传承人和实践者主要是民间工匠,他们通过师徒传承。今天的建筑工匠大多受雇于政府或民间古代建筑工程公司。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技术受到现代建筑的冲击,从业人员急剧减少,一些传统技能丧失或濒临灭绝。
在一个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我们如何复兴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让更多的中国建筑‘姓’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建筑风格和工艺,是一个值得当代文化工作者思考和探讨的重要命题。”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拓与许多专家产生了共鸣。
近日,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研究所、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宝山区文化广播局主办的“传统文化保护高峰论坛”在上海宝山罗甸镇举行。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科学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等文化古建筑学者,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技术专家,对罗甸镇宝山寺的案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围绕传统建筑技术的再发掘、研究开发、改造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建议制定中国古代法律建筑技术复兴国家标准
晚唐保山寺建筑,细雨霏霏,散发出古朴典雅的魅力。它的建筑技术一直被谈论。
保山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郑德和嘉靖年间,在此期间,保山寺曾数次被废弃,并于2005年搬迁和重建,2011年对外开放。新寺采用晚唐宫廷建筑风格,采用非洲红花梨的纯木榫卯结构。当时,在城市地区两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上海的佛教和科学界开展了研究项目,解决了科学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并建造和维护了一个延续多年的大型唐式木结构建筑群。它也是中国东部最大的纯木结构唐式建筑群。该项目获得了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中国美术学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郑长龄分析说,在R&D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宝山庙改造工程的构件风格、模具尺寸、加工、组装方法和操作仪式都遵循了唐宋时期的传统建筑技术和程序,这说明了晚唐建筑艺术与结构高度统一的特点。
刘拓表示,2009年9月,“中国木结构传统建筑工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近年来,传统建筑施工技艺和代表性传承人被纳入保护范围,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记者了解到,宝山寺重建6年来,不仅培养了模仿唐代的建筑技能、建筑设计和施工队伍,还开发了一些相关的非遗产项目。例如,浙江苍南民间烧瓦工匠,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反复试验,终于烧制出符合唐式建筑要求的仿古瓦,跻身行业高档仿古瓦之列。
中国民俗学学会原会长刘建议,要制定复兴中国古代造法技艺的国家标准。由于古代建筑技术在民间部分失传和被埋没,在复兴相关技术和工艺的过程中,涉及到建筑、科技、文化和文物的多部门和多源管理,需要一个综合各方的综合评价标准来鼓励更多的后来者加入复兴古代建筑技术的行列。
继承和保护建筑技能的视野应该更广
与会专家担心的是建筑技能的传承。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技艺的传承人和实践者主要是民间工匠,他们通过师徒传承。今天的建筑工匠大多受雇于政府或民间古代建筑工程公司。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技术受到现代建筑的冲击,从业人员急剧减少,一些传统技能丧失或濒临灭绝。然而,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仍然有着特定的社会需求和生存空空间,它们的技术仍然被应用于古建筑的维护和古建建筑如寺庙和宫殿的建造。
刘拓认为,随着我们对文化遗产认识的加深,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建筑技艺必然走向整体水平。传统建筑文化本身包含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如选址、构成和布局等,涉及自然和社会认知;Its/きだよ 0个地方和各种民俗、祭祀和礼仪活动构成了典型的空文化厅;各种工艺和附属的传统技能;伴随着各种禁忌、祝福等信仰和习俗活动过程中的建筑活动。这些内容都附着在传统建筑空室内和建筑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同时,保护对象应恢复到相对完整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它包括对传承人和传承活动的保护,对建筑过程和建筑生态的保护,以及对原建筑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保护。虽然今天的建筑技能仅限于少数特殊项目,但对古老传统建筑的修复却是广泛的,因此在传统建筑的修复过程中有必要掌握建筑技能的保护。
他建议在文物保护单位中指定一定比例的建筑技术保护单位,由文物部门和文化部门共同制定保护标准,要求所列单位的修复和修缮应完全符合传统材料、工艺、技术和习俗。只有这样,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长久传承下去。
据保山寺工作人员介绍,保山寺自重新开放五年多以来,经受了自然环境和极端天气的多重考验。目前,该地区的整个木塔等项目也已完成了木结构模型的科技研究和抗震试验,即将完工。下一步,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还将总结“宝山寺案”的经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流程的可操作模式。因此,中国美术学院专家将该项目评为“仿唐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项目”。
罗甸镇党委书记曲新昌对记者表示,罗甸镇已经成立了“上海宝山庙传统木结构技艺传承馆”,并将继续以“挖掘、梳理、传承、创新”的理念,推动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