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6字,读完约5分钟
90后大学生李端(音译)学习的是工商管理,毕业后不久,他就成了宝山区的一名“黄背心”——垃圾分类专管员。每天早上7: 00,他会到吴淞街海江二村报到,站在垃圾桶前,耐心地指导居民整理垃圾,直到晚上7: 30才回家。
从最初的怀疑和不解,到三个多月后,大多数居民都自觉地将垃圾分类并互相监督。李端认为“工作选择是正确的”。今年1月以来,宝山区率先在19个试点社区组建了由109名“黄马家”垃圾分类专家组成的团队。截至目前,该区已开展了70次宣传活动,试点社区绿色账户开通率达到90%,居民标准交付率达到70%,湿垃圾日分拣量为5.8吨,试点社区居民对环境卫生的投诉为零。
这种有效的垃圾分类方法可持续吗?它能被复制和推广吗?
全职“黄色背心”指导垃圾分类
据宝山区环境卫生投诉处理平台统计,去年全区近70%的市民投诉涉及垃圾暴露,其中约三分之一是投诉旧住宅区垃圾箱管理不到位和住宅建筑装修垃圾清运不到位。为此,今年1月16日,宝山区专门召开了“加强垃圾箱管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动员大会。随后,一支训练有素的“黄背心”队出现了。这个“黄背心”团队主要由各环卫作业公司的环卫工人组成,承担三大任务:垃圾箱管理、清扫、引导和分类;居民装修垃圾的管理和分类;绿色账户管理和卡扫描。示范并指导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
日前,记者在海江第二村的一个试点社区看到,该社区拥有近3000户居民,环境优美。在干净的新垃圾箱前,包括李端在内的几名“黄背心”正在引导居民把已经初步分类的垃圾放入自己的家中。然后,每天两次,湿垃圾专用收集运输车、干垃圾专用收集运输车、移动式垃圾桶清扫车和垃圾桶室清扫车依次进入社区,完成各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垃圾桶室的清理。社区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封闭的包厢,用来堆放装修垃圾,还有一件“黄色背心”来引导它。
余阿姨是一位70岁的居民,她说过去,她家里的垃圾都装在一个桶里。在“黄背心”和居委会、物业的反复宣传之后,专门的垃圾桶在家里分发,全家人越来越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我的分类技术不比‘黄色背心’差。吃剩下的食物、水果和蔬菜以及其他湿垃圾,并把它放在湿垃圾桶里;旧报纸、塑料瓶等。放在可回收的桶里;废电池、废荧光灯管、过期药品等。放在有害的垃圾桶里。”于阿姨只在第二批开了绿卡,现在她坚持每天扫描卡。目前,卡尼的积分已经达到960点。不久前,她还用自己的点数换了肥皂和毛巾等日用品。
居民们分发的湿垃圾最终到了哪里?记者跟随宋海环卫公司的湿式垃圾车来到花城路的湿式垃圾处理点。在这里,居民分类的湿垃圾经过活化破碎、高效除液、干燥、高温灭菌等工序最终变成有机肥。目前,宝山区七家环卫公司各配备一台湿式垃圾处理机,每台机器日处理能力为20吨。
习惯可以维持垃圾分类
据了解,今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的重点是提高源头分类质量。全市湿垃圾分类处理能力达到每天3000吨,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35%,新增绿色账户200万个。
“黄马家”垃圾分类专家团队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是政府部门的一个进步,但也要协调好与物业、居委会的关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在保山部分试点社区,衍生出“1+2+3”的理念,即一个“黄背心”与两名居委会干部合作,三名社区志愿者协助,共同推进垃圾分类,效果良好。此外,“黄背心”的标准化运作模式也值得一提。他们不仅统一培训、着装、统一管理,而且统一操作服务标准和统一检查考核。宝山区颁布了《垃圾站保洁服务质量标准和规范》、《垃圾分类专管员职责》和《考核办法》等。统一和明确了垃圾房的清洁质量标准、清洁操作规程和操作规范,并通过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了对各环卫作业公司的评估。
然而,“黄背心”团队的劳动力成本不容忽视。目前,他们的工资主要由环卫公司承担,但宝山区政府已要求区财政和绿化城市共同研究形成财政保障的长效机制。还必须增加财政投入,分阶段和分批修复旧社区的旧卫生设施。
“黄背心”的人还有另一个担心:目前采用的是“人对人”的方法,但总有一段时间是无法管理的。即使大多数人对垃圾进行分类,也有少数人不进行分类,导致干湿垃圾混装。如何收集和运输它?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对于垃圾未分类的居民,没有强制性或惩罚性措施。下一步,宝山区将在总结试点社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区推广“黄背心”。通过成立专职监督小组,由环卫专业人员对旧住宅区的垃圾箱进行管理,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清洁管理水平和有效性,弥补了旧住宅区垃圾管理的不足。最后,有必要在居民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垃圾分类意识,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