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11字,读完约11分钟

据宝山区新闻报道:在宝山区,经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调查研究,几乎消失的非物质食品“罗甸天华尤鲁霜”被成功修复。6月9日,这种消失的手工糕点技巧将再次面向公众。在黄埔区,4个非遗传学习基地和15个传承点将迎来许多非遗产体验活动,如海派灯笼、上海剪纸、面塑等。在徐汇区,一批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长调、呼麦、马头琴、短雕、胡俟、朝尔琴等汇聚在天林街,带来了独特的草原之声。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自2005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积极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展平台,推进“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通过实施抢救记录和数字化工程、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展览等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到目前为止,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哪些成绩?困难和痛点是什么?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走向公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6月初,上海世界“非物质原生态”展厅迎来了一系列新的“大美申城”展览,展示了海派篆刻、金山农民画、漆画、古陶瓷修复等传统非物质技艺。“写着要面朝上,但也可以面朝下。向上意味着你可以做笔,向下意味着你可以写书法。你可以用这支笔来改进这支笔。”在的书架前,周虎臣制笔技艺的传人吴正在教公众如何制笔。"为了普及过去,我们必须走进大众."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上海世博会于去年3月对外开放,并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传播平台。“大世界以非遗产展示、表演、学习、数字非遗产和非遗产食品为主要形式,目的是让非遗产‘活’起来。”上海大世界艺术中心副主任葛忠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大世界每天平均人流约2000人,注重游客的体验和互动。“我们应该为游客提供一个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公共房间。”在这个大世界里,不仅有每天上演传统戏剧、杂技和魔术的中央露天剧场,还有展示原生态无形创新设计的展厅。在静态展览的同时,传承人会定期设立展位,现场展示精湛的工艺。大世界还邀请各省市来上海举办非遗文化周,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葛钟说:“在非遗传遗产方面,大世界应该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聚集更多的非遗产资源,使之成为展示非遗产的重要窗口。”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保护任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2005年以来,上海开展了覆盖全市的非遗资源普查,共收集各类资源线索10000多条,项目资源1939个。目前,上海有55个国家级项目、220个市级项目和398个区级项目;共有120名国家继承人、647名市级继承人和800多名地区继承人。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上海非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肖表示,自开放以来,上海作为一个贸易终端,已经成为各种文化和文明汇聚、交流和融合的天然平台。“商船的频繁进出使上海从一个贸易站变成了一个文化站。”在非遗产类别中,有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传统音乐,如田和崇明吹乐;还有民间文学如海派经典和陈星谚语,还有民俗如龙华寺庙会、罗店龙船和豫园元宵节;也有反映上海商业文化特色的非遗留物品,如老凤翔的金、银、精金制作技艺和龙凤旗袍制作技艺。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亲子游戏与体育竞赛相结合,通过创新太极推法(太极挑战赛),吸引年轻白领和大学生参与新颖文明的太极武术竞赛。

除了将大世界变成一个非遗产现场传播的平台外,该市非遗产保护中心还依托该市团体艺术博物馆的资源,建立非遗产图书馆和“上海故事”主题馆,并定期在“一馆一厅”举办非遗产活动;利用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开展宣传推广,开展剪纸、杂技、旗袍等专项活动;同时,还推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打造了“上海学生展厅之旅”,吸引了60多万青少年。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市文化广播局公共文化司司长杨庆红表示,对传承人的数字化收集和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亮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而技能掌握在传承人手中,但它们太老了,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目前,上海已完成《顾绣》、《朵云轩木刻水印技术》等40多部故事片,并采访了50多位传承人的口述历史。每位传承人的十小时访谈记录将成为无形技能最直观的视觉资源。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进入社区,回到民间土地

“它不是来自民间,也来自民间。”今年年初,市文化体育广播局启动了“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导各级非遗传传承人在社区开展表演、讲座、示范、教学等传承交流活动。杨庆红表示,近年来,各地都开展了“非遗融入社区”的活动,“字与字的区别体现了让非遗在社区扎根的决心”。遗产日当天,全市所有城镇和社区将开展以传承人为核心的800多项遗产活动,包括互动体验、讲座培训、表演展览、专题展览等。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何元宵节的第二代传人陆协庄,自从摔断腿后,就一直在想着五里桥社区文化中心的元宵节。“五里桥街有很多喜欢做灯的居民,但一开始缺乏专业指导。”2011年,通过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牵线搭桥,她开始在五里桥社区教书,迈出了“留在社区”的第一步。到目前为止,她已经教了200多个班级,教了3000多名学生。8日上午,“上海彩灯遗产工作室”在五里桥街落成。陆协壮说:“我一步一步教学生,学生再教学生,上海的灯火都是传下来的。”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牧玉方曾经是白沙慕刺绣学校的老师,免费教纳西东巴刺绣。经过这次培训,她计划设计自己的模式,并试图做出一些新的作品。

17岁时,吕谢庄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师从“江南灯王”何克明。“何元宵节”有“搓、扎、剪、贴、贴、画、画”八大技术要领。她练了半年“搓铅丝”的基本功。“灯笼应该用铅丝绑着。只有充分掌握了导线的性能,骨骼才能强壮,马和鸟才能站立得稳。”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当她进入社区教学时,她煞费苦心地给学生半成品“动手”。“他们觉得学习照明并不难,所以他们更愿意学习”。在吕谢庄的班上,学生们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绑骨架,有的擅长电工,有的擅长裱糊。“这个由退休老人组成的班级很优秀。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好工作。”元宵节到了,五里桥的居民在元宵节班学生的带领下,学会了把生活中的废弃物当作灯来用。“蛋糕盒、矿泉水瓶和写对联的红纸都用在灯上,这也给了我很多灵感。”。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顾绣,又名“鲁香园顾绣”,起源于明代上海老城区的顾氏家族,是以名画为基础,材料精细,针法灵活的“画绣”。在上海古绣代表性传承人钱的办公桌上,一针一线绣制的《古绣教科书》即将完成。她计划完成18种鸟,如喜鹊、白头翁和缎带鸟,整理出不同的刺绣针脚,然后把它们装在一本书里给学徒们讲解、教导和教导。“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顾绣,所以当你进入学校和社区教书时,你会觉得任仲有很长的路要走。”钱说,6月的每个周六,她都会在松江区岳阳街古绣体验馆举办讲座,向市民和学生介绍古绣的发展历程、历史和特点。“我会花时间教学生,让大家知道,除了苏绣,上海的顾绣也很有吸引力。”。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继承人有特技,但特技不属于他们自己。必须回到社区,回到孕育他们的民间土壤。”杨青鸿说道。

在陆协庄看来,保护非遗产有两种方式。一是继承和普及,在社区和学校上课,让社区居民了解非遗产;二是传承和帮助他人,博物馆和研究所的艺术作品应该由他人来完成和传承。前者不容易走。受家庭的影响,许多退休人员经常“辍学”,因为他们想帮助他们的孩子。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很大,但她仍然坚持“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教书。”有些人担心没有人会在原来的灯笼上成功,但我并不着急。只要我们毫无保留地教,总会有人学习的。至于后者,她还挑了一个18岁以下的学徒,每周都用言行来教。”对于职业继承人来说,百分之一就足够了。“。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黄浦区的十条街道已经与传承人签订了合同,每条街道每个月都会开展传承活动。“要看人、看事、看生活,这样才能造福人民”。面对“人才”问题,葛忠表示,黄浦区正与人力资源部联手推出一项激励性人才培养机制,让更多人愿意从事非遗产和手工艺工作。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结合当代生活的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仍需创新转型。6月5日至2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与培训项目(上海高校专题)优秀成果展在宫王府博物馆举行。原创音乐剧《白蛇传》融合了武术、鼓乐、东阳竹编、四川蜀绣、苗族银制锻造等13种非传统元素,惊艳亮相。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在舞蹈的美中,《白蛇传》引入了许多无形的元素。白娘子素纱袍由蜀绣、古绣、乱针绣、缫丝四位传人完成;白蛇发饰是苗银锻造技艺的传人刘冰创造的;东阳竹编的传人何洪兵,在断桥、酒坛、法海出现时,完成了舞台灯柱的制作。洪兵介绍说,灯柱上使用了许多传统技术。为了透光,上下端又轻又薄,中间层很重。换柱使灯柱整体变轻了。"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舞台艺术设计."何洪兵说,20年前,竹编主要用于出口,强调实用性和工艺性。“我没想到竹编会像这样出现在舞台上,这个创新的应用给了我很多灵感。”。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2016年,何成为上海大学竹艺培训班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第一次尝试与两位荷兰设计师合作,利用竹子的灵活性,设计了一系列大小不一、造型简单、色彩绚丽、线条丰富的大小竹灯。“研讨会的课程只有一个月。结束后,我与设计师保持联系。去年7月和8月,我又邀请他们来我的工作室设计和改进竹灯的尺寸。”何洪兵说,两位合作的荷兰设计师,一位擅长新材料研发和产品结构设计,另一位擅长色彩的灵活运用。“大大小小的竹灯不仅可以作为实用的生活用品,还可以作为装饰性的艺术作品,这是一种非遗产生活和国际化的体现。”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非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必须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传统手工艺品只有与当代生活的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振兴。”上海公共艺术合作创新中心运营总监张丽丽介绍说,上海大学是最早参与研究与培训项目的大学之一,已经运营了15次。“大学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我们通过研讨会为传承人提供系统化的教学,并让一批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加入其中,与传承人一起创造新的无形产品。”

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非基因遗传需要进一步市场化。自2015年以来,上海公共艺术合作创新中心作为上海国际手工博览会的组织者之一,为非遗传传承人、国内外设计师和手工工作室搭建了一个互动平台。在12000平方米的空展厅里,不仅有竹编、土布编、苗绣、陶艺、木艺等国内传统手工艺品,还有西班牙、日本、乌拉圭等国外参展商带来的国外手工制品和创新材料。“世博会是将非遗产推向社会和市场的最佳平台。”她希望进一步弥合传统无形技能和市场之间的差距。“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100多项无形创新孵化工程,并已用于展览。如果企业来“认领”,一旦转化为生产线,继承人就会有收入,更多的人愿意从事手工业,无形的生态圈就完整了。”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宝山非遗"活"起来之后 传承保护还有哪些痛点?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77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