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333字,读完约16分钟
7月2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实施加强100所公办初中工程的意见》,重点是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支持和项目实施来提高质量,使100所公办初中成为“家有所好初中”,从而带动普通公办初中全面提高办学水平。这是上海市教育部门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本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本市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水平的重要举措。
经过学校申请和地区评选,宝山区共有10所学校被评为上海市100所公立初中强校工程实验学校。名单如下:
没什么好说的,现在让我们了解这10所学校~
上海吴淞初中
上海吴淞初级中学是一所公立初中,秉承“快乐成长,多元化办学”的办学理念,以“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自信,让每一位教师感到成功”为办学目标,不懈努力。学校结合市级项目“分级学习计划促进中学生学业能力发展的研究”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吴淞初级中学的基础课程已经稳定开展,现在已经开始探索建设一个拓展型、研究型、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一个特色化的发展方向。
在体育方面,学校篮球课程和击剑课程首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并积极实践初中体育的多样化;在艺术方面,音乐和戏剧活动多次获得市级奖项,并取得初步成效。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机器人社区活动,并在2018年上海中小学机器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上海呼玛中学
有一所初中——上海呼玛中学,建于1992年,沿着布满梧桐树的爱晖路,在流经周歌的资肇河畔。
学校以“以人为本,用心激励”为办学理念,结合学校条件、教师条件和学术条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倡导“用心激励”,用“真诚、爱心、平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在过去的26年里,每一位胡马老师都以永不放弃学生的信念来教导和教育人们。正是这种信念,使得偏向某一个角落的呼玛中学能够自强不息,争取突破。
上海吴淞第二中学
上海吴淞第二中学在近60年的创建历史中,逐渐形成了“文化引领、情感教学、积极发展”的理念。现有党员教师22名,高级教师8名,区级骨干5名。学校坚持“德、智、信、美”的校训,坚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温馨、公平、优质的教育”的信念,以实现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
吴淞二中通过培养干部和骨干队伍、建设青年教师梯队、细化各项制度和流程管理,不断提升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基于体验式教育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基础课程的质量。国防和民防、传统文化等。已成为亮点,课程质量稳步提高。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
上大中学实验学校位于宝山大华区,是一所九年制的公立学校。被评为“宝山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宝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宝山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学校创建于2006年5月,拥有近2000名学生和140多名教职工,其中包括上海市一名“双名工程”校长、上海市三名著名教师和原区17名骨干教师。学校秉承“让学生成功,让家长满意”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文化育人,以质量立校”的教育方针和“求知求理解,与时俱进”的校训,积极发展以科技教育为主导,教育教学质量稳定,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特色教育体系。
上海大厂中学
上海大厂中学创建于1962年,以全面育人为宗旨,坚持“人人进步,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坚持“三育合一”的教育理念,自上而下齐心协力,将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力量有机结合,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模式,赢得了教师、学生、家长的赞誉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
“爱人民、面向社会、服务学生”是学校工作精神的体现。近年来,学校脚踏实地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抓好教学和科研,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多元互动教学交流模式构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上海圣桥中学
上海圣桥中学创建于1964年,坐落在美丽的长江上。它沐浴在上海教育改革的春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优雅。半个世纪以来,各年龄段的富裕中年人一直秉承不断进取、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以“献身教育”为己任,以“培养祖国人才”为目标,用激情和汗水谱写辉煌篇章。这里毕业的学生就像五颜六色的桃李,在各条战线上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设祖国。
"盛带领一百名学生,侨通有着光明的前途."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上海圣桥中学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注重发展学生能力,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为导向,以德促教,以智促发展。
上海市高静镇第四中学
上海市宝山区高静镇第四中学成立于2005年。学校以“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合格+特殊技能”的培养目标。“合格”是指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德和习惯良好,“专业”是指在“合格”的基础上,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寻求专业,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学校荣获“上海市红旗大队”、“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宝山区五星行为示范学校”等荣誉,并被授予“宝山区绿色科技学校”、“宝山区科技特色学校”、“宝山区中小学生课外娱乐活动先进集体工程”等称号。
上海四塘第二中学
上海四塘二中始终坚持“为每个学生的进步喝彩,为每个教师的发展喝彩”的理念。近年来,学校以“学陶、学陶”为重点,以“一体两翼、三名四品”为路径,致力于建设四支团队,即:精干高效的行政团队;一支理论素养高、研究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有一支责任心强、管理良好的班主任队伍;专业的教学团队。
学校以日常工作的巩固为基点,以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以有效的教育教学为生长点,以特色工程建设为推进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新亮点,坚持“夯实基础、强化特色、精细管理、注重实效”的发展理念,注重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高质量的“百姓家门口好学校”。
上海月浦实验学校
上海月浦实验学校成立于2004年,是一所公立九年一贯制学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平安示范单位、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上海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上海市群策群力奥运活动特色学校、宝山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是宝山区10000名初中英语、初中语文和初中劳动技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学科基地。
学校以“一流硬件、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为定位,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理念,围绕“教学为中心、艺术为辅翼”的教学特色,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宝山区陈伯吹中学
上海宝山区陈伯吹中学是以出生在罗甸的儿童作家陈伯吹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和平育人、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与陈伯吹先生“勤奋、审慎、谦虚”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59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区级骨干教师8人,四个年级16个班553名学生。
近年来,学校荣获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宝山区十大绿化单位、宝山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宝山区优秀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红旗大队等荣誉称号。
7问与答是你最关心的100所公立初中。01你为什么要实施100所公立初中?
“办好每所学校,做好每一位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是上海基础教育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和公众对高质量初中教育的新期望,上海将实施“百所公立初中强校工程”(以下简称“强校工程”)。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均衡水平。近年来,上海通过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学区集团化、发展新型优质学校集群、城乡学校合作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量的“好学校在家里”出现了。从学校层面来看,上海的小学教育处于高质量、高均衡的水平,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初中的高质量均衡,表现在初中名师和名师相对缺乏,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均衡不够高,一些初中没有积极适应改革。因此,实施“强校工程”,进一步提高底线,加强名师名师的培训和装备,采用优质品牌,促进公立初中共同进步,从而进一步提升上海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均衡水平。
第二,需要不断优化教育生态。近两年来,上海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义务教育秩序的措施,从“入学”开始实施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政策;从“出口”角度介绍中考改革方案,引导家长做出理性选择。在“外部”治理方面,引进“一个标准、两个办法”规范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严格规范培训机构的办班和竞赛行为,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内部”建设来看,今后我们将围绕提高初中质量和效率,加强“强校工程”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实验学校”)校长和名师的配置,大力支持专业资源,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畅通学生成长渠道,打造办学特色,把“实验学校”建设成为优质的新型工程学校,成为市民的“好初中”。
三是适应深化中考改革的需要。上海新一轮的中考改革,尤其是对上海实验示范高中名额分配的综合评价,倾向于每一所不选学生的初中,这不仅为公立初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学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立初中迫切需要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实施“强校工程”是为了培育和建立一批积极适应中考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实验学校,为公立初中适应中考改革提供参考。
因此,区教育局在调查区域初中办学质量的基础上,围绕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促进质量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选择不同办学特色的公立初中,在学校自行申报的基础上申请“实验学校”。
什么是“强校项目”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初中“强化学校工程”强调三个结合;
结合“名校长名师培训工程”、紧密学区制小组办学和本市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要求的实施,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支持和项目实施,激发100所公立初中的内生办学动力,提高办学质量,从而带动公立初中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创造更加健康的义务教育生态。
通过增值评估,力争在3-5年内实现四个明显的目标:
“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明显改善,办学特色明显增强,整体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建成了“家有好初中”。
什么是“强校项目”的关键任务?
为了提高100所公立初中的整体办学水平,“强校工程”安排了七项主要任务,主要针对初中的内涵发展。具体如下:
首先,“双名工程”是有机结合的。确保每个“实验学校”有一名市级著名校长(包括培训对象和特级校长)和两名著名教师(包括培训对象和特级教师),每个“实验学校”不少于5%的教师纳入教师“种子计划”,以优化“实验学校”的校长和教师。
其次,高质量的品牌是由辐射驱动的。根据“实验学校”的发展需要和当地情况,全市实验示范高中和优质品牌初中率先形成紧凑的群体或学区,鼓励举办优质民办学校,集中优质资源,通过“一带一”和“一带二”等方式,全面支持“实验学校”。
第三,专家专业指导的全过程。市教委牵头成立市级专家指导小组,对各区“强校工程”实施方案和“实验学校”三年实施方案进行论证,为各区“强校工程”的实施提供专业指导。各区为每个“实验学校”配备不少于3名的指导专家,指导“实验学校”制定学校的三年实施计划,形成“一校一计划”,全程专业指导。
第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各区保证投资建设“强校工程”,并向“实验学校”倾斜,确保资金投入高于本地区同类型、同规模的学校,重点保证校舍改造、专用教室建设和“实验学校”所需设施设备更新。市教委设立“强校工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实验学校”内涵建设。
第五,深化课程改革。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课程领导工程——百家初中工程”,围绕课堂教学、课程规划、教研活动组织、特色课程建设等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主题,提高“实验学校”的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基础教学环节的规范,如备课、听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广泛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六,激发自我教育的活力。坚持权力下放,减少对学校不必要的检查和评估,依法保障“实验学校”的充分自主权。“实验学校”需要制定“强校工程”三年实施计划,明确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实施项目,积极开展创新教学和研究。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强化底线意识,努力在标准化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
第七,简洁的办学特色品牌。加大对市、区教学研究机构“实验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力度,帮助学校建设符合办学条件的特色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科技、艺术、体育、人文等领域。创建学校特色,努力形成品牌。
新一轮“双名工程”如何为“强校工程”的实施服务?
在实施“强校工程”的过程中,我市将通过“双名工程”的有机整合,为“强校工程”的实施服务。
一是加强“实验学校”市级校长和名师(包括培训对象)的配置,确保每个“实验学校”有一名市级著名校长(包括培训对象和特聘校长)和两名著名教师(包括培训对象和特聘教师)。
第二,第四个“双名工程”教师“种子计划”优先考虑“实验学校”中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确保每个“实验学校”中不少于5%的教师被纳入“种子计划”。
第三,新一轮“双名工程”(主要在中学)的培训对象在培训期间应具有3-5年在“实验学校”的专职教学经历。
市教委还将探索“双名工程”(包括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服务“实验学校”的多种方式和途径。
如何有效推进“强校工程”?
为确保“强校工程”的有效实施,市教委建立了“三结合”推进机制:
一是市级规划与区级规划相结合。市教委成立“强校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强校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各区承担主要责任,完善组织领导结构和工作制度,在本地区制定和实施“强校工程”方案,协调资源,加大投入,确保“强校工程”的有效实施。“实验学校”要充分抓住机遇,增强活力,提高办学质量。
第二,专业培训与沟通和宣传相结合。组织为期三年的“实验学校”校长集群培训,有效提高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领导水平。市和区开展交流和展览活动,分享区和学校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开展“在家好初中”专项宣传,形成全社会理解和支持“强校工程”实施的良好氛围。编写和分发初中“强化学校工程”专题报告,充分发挥指导、沟通和监督作用。
第三,监督与专业评估相结合。市教委已将“强校工程”纳入各区教育工作考核指标,并纳入各区教育督导范围。区教育督导部门应对“强校工程”建设进行专项督导。开展“实验学校”增值评价和领先学校(支持学校)辐射领先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校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
什么政策支持“强校计划”?
一是第四个“双名工程”培训对象的选择与“强校工程”相结合,名师和名师(主要是中学)的培训对象在培训期间应有3-5年在“实验学校”的专职教学经历。
其次,为了调动学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绩效工资的地区统筹可以根据实施情况向“实验学校”倾斜。
第三,为提高初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应探索初中与初中分开评价。
第四,建立“强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实验学校重建、特殊教室建设、设施设备更新和特色课程建设。
五是对参与“实验学校”建设并取得实效的学区、团体主导学校和委托管理支持学校进行市级奖励。
第六,探索校区和组团招生改革,适度扩大初中和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深造机会。
第七,加大宣传力度,在相关媒体上开设专栏,关注“实验学校”的进展和亮点。
您如何看待“强化学校”的实施效果?
市教委委托市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建立以学生发展为重点的增值评价体系,以“绿色指标”和学校综合评价的进度为主要指标,全面反映“实验学校”的建设成果。
同时,建立“实验学校”的发展档案,实行“一校一档”制度,动态反映干部培训、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资源配置、课程教学、特色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并在一个过程中反映“实验学校”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