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1字,读完约5分钟
好邻居很难找到。邻里关系直接影响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建筑小组是一个比社区更小的自治单位。这是加强社区基层治理的一个有效方法,它可以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将家的温暖延伸到建筑中。
近日,长寿路街道与复旦大学艺联社会治理促进中心合作,对建筑自治项目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探索,并公布了五个试点项目的成果。记者来到参与试点项目的上海智银苑小区水苑明苑小区“知止”建筑组。
三种财产的气质与“智慧统治”的特征相匹配
在谈到“以智治国”的概念时,七号楼的负责人胡大姐介绍说,“以智治国”实际上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墨子的一句话:“孝治天下,中以智治民,大智慧立法。”"治理的关键是建立规则,讲规则,遵守规则. "我们以此为创作特色,主要是为了配合社区的“气质”。
谈到社区的特殊气质,居民们称之为“三种气质”:一是“有一个粉丝”,社区党组织群众基础扎实,在社区中被称为“搬得动,做得好”;其次,它是“强大的”。物业、行业委员会、居委会三位一体运行顺畅,社区团队建设活动丰富,“执行力杠杆”;第三,有“好产品”,居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高。“有工程师、医生、教师、律师、园丁,还有许多文艺骨干。每个人都有公共利益,都愿意为建筑小组提出建议。”
基于此,在长寿路街道和复旦大学艺联社会治理促进中心的共同指导下,7号楼以“知识治理”为特色,充分发挥楼群居民的专长,为楼群建设做出贡献,形成了由楼群党员、楼群领导和志愿者(包括医疗、律师、文艺、绿色植物)组成的“知识治理”讨论组,共同讨论和决定楼群的重大事件。
建立规章制度,小组织激发大资源
围绕如何规范建筑群体自治,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更大作用,“智慧执政”委员会开始动脑筋。
"振兴建筑集团需要人力、系统和资源."知音苑小区党支部书记姜群说:“我们不担心人,但我们必须通过制度把每个人组织起来。”正如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所说:“知识分子治理的文化要素在于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来指导实践的具体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它包括居民自治制度、资源整合制度和公共事务管理制度。”
通过“知识治理”委员会的运作,7号楼居民共同制定了“建筑群体公约”和“建筑群体章程”,形成了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建筑群体活动、联系不同区域居民、咨询需求、汇总信息等常规制度。通过这些系统,建筑集团的居民自发地筹集资金,开展帮助老年人和庆祝民间节日的活动,安排和美化公共空房间和走廊,并建造建筑集团的客厅。知止委员会还专门指定了资金使用账户,并定期明确公布。"有了可靠的系统,我们愿意支付一些钱."7号楼居民王先生表达了大家的心声。
除了调动内部资源外,水安花园还通过自治治理制度将党组织建设和建团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前预算建团建设和服务经费,申请建团服务经费;党建社区平台的有效利用,让沪西影院、博和律师事务所、齐亚文化等社区单位参与到建设中来,共享共建单位的场地资源和专业服务资源,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利,也在居民中赢得了声誉,开拓了市场,形成了良性互动。
“必须报告”,“互相关心”,邻里就像一个家庭[/s2/]
住在7号楼的张阿姨一整天都很不开心,因为她无法摆脱妻子去世的阴影。邻居们得知后,她会每隔一段时间来和她聊天,或者带张阿姨去参加社区活动。在邻居们的关心下,张阿姨渐渐走出了阴霾。
这只是7号楼和谐邻里关系的一个缩影。在楼领导的带领下,居民们进行结对服务,照顾独居老人,帮助腿脚不便的老人上下楼梯。这种慈善活动近年来从未停止过。
在建立团体宪章和自治制度的实践中,居民也自发地形成了一种“发现”机制——他们发现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公共区域不干净,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团体的租金和各种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必须报告”,发现居民生病住院、家庭有困难、婚丧嫁娶、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互相照顾”。7号楼的邻里互动、安全防范、冲突解决、规范约束等功能都是以系统的形式确定的,并纳入到了建筑群体自治平台中,定期开展建筑群体建设活动,让更多的居民能够一起参与,成为建筑群体的“管家”。
姜群说:“现在7号楼已经成为瑞安名苑的‘明星楼盘群’,其他楼盘群也纷纷向它学习。”建筑自治也让居民在自家门口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据悉,今年长寿路街道重点建设5个群体自治建设示范点,旨在发挥典型示范效应,旨在建设邻里社区、情感社区和家庭社区,实现从服务部分群体向服务全年龄段群众的转变,并引入更多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群体自治建设,提高社区治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