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53字,读完约6分钟
“过去,村里没有卫生道路时,道路崎岖不平,晴天多尘,雨天泥泞,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在宝山区同行的帮助下,村里修建了一条卫生公路。汽车和摩托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裤腿上沾满了泥,成为过去式。”未夕县塔城镇克纳村拉玛寺村村民于志强动情地说。
“过去,房子前后到处都是泥,房子还在漏水。多亏了上海人的帮助,现在我们住进了新房子,谢谢他们!”石都地村民冯说。
未夕县和云南保山有一条河,两地相距近3000公里,因为狄和胡成双成对地互相帮助,形成了特殊的友谊。未夕是一个集革命老区、边疆、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它是上海宝山的一个县。2004年,两地确认了对口支援的合作关系。14年来,宝山对未夕发展的对口支援已经过去,但留下的是未夕各族干部群众的充分感谢。
对应援助有效
自2004年以来,宝山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未夕实施了数百个扶贫开发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干部人才培训、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促进了未夕县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4年至2017年,通过宝山区对口支援,未夕县实施了213个援沪项目,投资近1.4亿元用于扶贫和住房、基础设施、人畜饮水、道路硬化、工业发展等项目。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557万元,工业发展资金2883万元,基层党建资金340万元,社会事业资金1258万元
“宝山投资7557万元在未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未夕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交通便利条件。2010年至2014年,塔城镇克纳村在宝山区共投资987万元,修建9.8公里通珠公路,实施328个住宅项目,安装186套太阳能热水器,从根本上解决了克纳村村民的出行困难。这个问题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曾帮助县府从上海到云南的高说。
宝山区结合未夕县的实际情况,在产业援助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特色养殖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得到了推广,当地人民可以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
“今年,我们与上海黄海制药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向农民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农民负责提供土地和田地管理。五味子成熟后,公司将统一担保收购,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土肥米乡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鲁灿说。
在宝山区的支持下,未夕县建起了一批教育援助项目,如康普镇中心的完整小学大楼、未夕国民小学的食堂和学生宿舍、一中的电化教室等。各级各类资助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该县教育的健康发展。此外,2004年至2012年,上海市共派出9批45名教师到未夕县第一中学开展边境教育。通过传播、帮助和引进,上海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被传播和辐射到未夕县教师中。
“在宝山区政府、区教育局和姐妹学校的帮助下,我们学校的就餐环境、学习设备和住宿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我们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夕县国民小学校长艾真感慨地说。
在对口支援方面,医疗合作取得了实效。在宝山区的帮助下,未夕县进一步完善了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建设,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自对口支援以来,宝山区向未夕县提供了价值751万元的医疗资金和设备,并通过派出巡回医疗队,解决了贫困地区医务人员不足、看病难的问题。
帮助对方,注意对方的真实感受
对口帮扶以来,宝山区各职能部门多次深入未夕开展实地考察和帮扶工作,不仅得到了项目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也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为未夕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帮助。与此同时,宝山区还派出4名援滇干部到未夕工作。通过他们的牵线搭桥,一批对口支援项目迅速在当地生根开花,就像雨后盛开的山花。
“2016年,作为云南第十批援建干部,我和上海市闵行区、嘉定区的两位同志去迪庆帮忙。两年来,我们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逐步将东部地区的人才、资金、信息和社会管理优势嫁接到迪庆的各个领域,努力使迪庆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未夕副县长、上海宝山区援滇干部王忠民说。
注重对口援助
宝山区“扶贫济智先行”,把教育和人才援助作为巩固扶贫成果的重点工作。根据“急需、实用、有效”的原则,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和远程教育三位一体的方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安排未夕县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上海进行短期培训,并邀请上海专家、教授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未夕县进行多领域、多行业的技能培训,丰富了未夕县干部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当军官的能力。
“14年来,未夕县共派出340多名干部到上海培训,宝山区安排7个专家组到未夕县讲学,平均每年培训200多名干部。从2015年到2017年,未夕县派出14名干部到宝山区深造。通过保山区的教育帮扶和智力支持,领导干部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前沿理念,拓宽知识半径,转变思想观念和意识,显著提高能力和水平,从而加快未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未夕县委组织部人才处的夏学勤说。
2017年,宝山区与未夕县签署了人力资源援助合作协议,6名未夕人赴宝山工业园区工作、就业。
“十四年如一日”的友谊,使宝山区和未夕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维护和巩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宝山区支持未夕多年,改变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扶贫成效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巩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为未夕县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县扶贫办副主任曾学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