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26字,读完约5分钟
据宝山区介绍,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有一个传统项目,特别热闹,就是邀请外国民间艺术家到宝山镇体验生活,做一天“宝山人”。在罗甸镇,克罗地亚民间艺术家不仅亲身体验了民间绘画和罗甸灯的制作,还参与了罗甸鱼丸和农家小吃的制作,使他们对浓郁的中国地方风味赞不绝口。
冬天有灯
其中,罗甸的民间绘画给外国人的印象最深。丰富的色彩,生动的主题和生动的图像。一系列的传统民俗文化,如蒸年糕、纺织、灶年画、湖荡船、彩灯、蚌壳舞、花篮摘、抬轿、划龙舟等。,都与鲜明的人物相匹配,生动地出现在纸上。乡愁弥漫在简单的文字和画家之间。
著名书画艺术家给居民讲课
自去年起,宝山区罗店镇与上海书画院携手成立了“上海书画院罗店民间绘画艺术传播研究中心”。著名的海洋书画艺术家亲自教当地居民。
吴彦斌是罗甸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她根据自己童年的记忆,通过小手抄本逐渐勾勒出“妈妈做年糕、包饺子、包粽子、做衣服”的情景。“每个星期天有三个小时的课,在此期间老师会解释,课后会布置家庭作业,而且每周至少会交一份作业。”吴彦斌说:“我白天要上班,基本上一直画到晚上十一点或十二点。”我这么多年没这么认真过了。”当吴彦斌的第八部作品完成时,他回头看了看第一部,“觉得很不成熟。”她特别自豪地用自己的画笔展示了她的家乡民俗文化及其变化。
罗店和吴彦斌一样,参加了民间绘画的培训和学习,有30多人,从70多岁的老人到十几岁的青少年。一年多来,他们创作了120多幅以罗甸划龙舟、罗甸鱼圈、罗甸民俗活动等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生活氛围,从多个角度记录了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的变化,展示了美丽农村的新气象和新风貌。
秋季绘画
罗店镇位于江苏省保山、嘉定、太仓交界处,是长江口以南的第一个古镇。它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明清时期的一个重要城镇。它也是古代布料和海鲜的交易中心。清末民初,罗店镇三里场街有六七百家店铺,被称为“罗进店”。每年元宵节、龙舟节、“三月二十八日”等灯会和庙会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集市,通宵达旦的烟花锣鼓声不绝于耳,赛龙舟更是热闹非凡。端午节——罗甸龙船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罗店彩灯被评为上海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店打击乐、天花鲁豫膏、贡达酱制品、罗店鱼丸、斜纹棉布、金甲伤科等传统技艺至今仍代代相传。
让人们记住乡愁
如今,罗店的居民已经熟悉了朗朗上口的“四季文化”:“春天有花,秋天有画,夏天有龙舟,冬天有灯。”近年来,罗甸的每一个民间文化艺术品牌都在恢复其原有的魅力,开始对外开放。
春天有一个花神
罗甸作为传统的棉花种植贸易中心,自古以来就将棉花视为“花王”和“花神”,备受推崇。自2017年以来,罗甸镇恢复了有400年历史的花神庙会。“秋画”是指挖掘罗甸独特的民间绘画艺术,培养传承艺术的人才。“夏日有龙舟”,罗甸镇将弘扬著名的龙舟文化,每年举办罗甸龙舟文化节。“冬天有灯”。罗店花灯是罗店划龙舟习俗的一个分项目,也是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每年的元宵节都要连续举行九届,有1000多名彩灯爱好者。
夏季龙舟
其中,罗店龙舟作为“四季文化”的向导,始于明代,盛于清代,但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后一度退役。这一站是35年。1993年,张兄弟一家在罗店造船,双双退休。他们拿出几乎所有的积蓄,决心“让龙舟回到河里”。经过三个月的夜以继日的工作,一个长约6米、宽1.8米的“青龙”完成了,上面装饰着拱门、灵旗等十八种兵器和古代乐器。第二年,“青龙”号下水,罗店龙舟重回人们的视线,张兄弟就成了罗店龙舟的“传人”。
2003年,罗店镇决定在每个端午节恢复端午节,以支持龙舟的生产和表演。目前,还全面收集数据和信息制作全息数字三维模型,完成龙舟施工的cg演示动画,并将彩灯、民间绘画、花神庙会等有机结合。罗店龙船技艺的传承人张国忠和罗店花灯的传承人朱灵宝很高兴他们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为传承和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冬天有灯
今年6月,清廷失传的贡品“罗店天花板尤鲁霜”,通过技术人员的不断尝试,得以重现保山。罗店的许多老居民都很兴奋:“这是我们童年的记忆,乡村的美味!”在罗店村,通过古桥和王嘉四合院的修复,逐渐恢复了“小桥流水等”的乡村肌理,创造了文化创造、画家村、居住群体、稻田文化等现代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区,让人们看得见水,记起乡愁。
罗甸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罗甸镇已被列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通过“四季文化”系列活动,我们初步探索形成了以民俗文化推动农村振兴的机制。我希望以文化为先导,推动罗甸的新型城镇化,在长江口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通过文化发展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