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7字,读完约5分钟
日前,上海市公布了2018年十大“最美丽生活垃圾分类专家”,其中年龄最小的是小学二年级的杜。
这个“小天才”不仅自己做得好,还带动家里和社区的老人一起练习垃圾分类。他一丝不苟的外表让许多不能很好分类的成年人感到羞愧。
围绕垃圾桶的争吵
肖磊住在宝山区朱熹新村,推开家门。右手边厨房水槽前的地板上,有一个醒目的干湿分离组合垃圾桶。垃圾桶旁边有一个尼龙编织袋,可回收物可以存放在里面。
“过去,家里有一个水桶,所有的东西都扔了进去。去年就变成这样了。”肖磊说这是因为在家“吵架”的结果,因为奶奶、爸爸和他对垃圾桶有不同的看法。
肖磊的父亲通常忙于工作,早退晚归。他不知道垃圾分类的规则。他觉得它过去是一个扔垃圾的桶,所以没有必要把它分清楚,更不用说"在家买四个垃圾桶"这四个类别了。浪费钱有什么用?占地方,但也要小心绊倒!"
肖磊是四类垃圾的坚定支持者:“家里没有相应的垃圾桶,扔垃圾的时候你不会注意,一起扔吧!”
奶奶肖磊是一个“摇摆人”。她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但似乎没有必要设置四个垃圾箱。例如,在有害废物中,家里主要有过期的药物、坏掉的灯、灯泡和一些电池。一个月后,你不能存很多钱。如果你想扔,就去社区的垃圾桶房。
一个家庭有三种声音,彼此都拒绝接受对方。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关于垃圾桶的争论将不会有结果。
有多少垃圾桶?这取决于国内的实际情况。肖磊观察了成年人放学后的生活习惯,发现向家里扔垃圾的“主力军”是奶奶,而奶奶主要活跃在厨房里。扔的垃圾主要是蔬菜皮、剩菜和纸巾。此外,奶奶会收集一些可回收的东西,当它们积累较少时,会打电话给回收商来收集它们。
这样,肖磊垃圾桶的“规划图”就逐渐清晰了——在厨房里放一个干的垃圾桶和一个湿的垃圾桶给奶奶用;至于有害废物,“产量”太低,没有必要设置桶;可回收物品,如纸箱、泡沫塑料、塑料瓶等。,太大了,所以十升以上的普通家用垃圾桶放不下多少,这是不实用的,所以应该装在一个大袋子里。
看到肖磊的辛勤工作和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奶奶和爸爸都竖起了大拇指。
“事实上,你不一定要有桶、包、盒子、文字或标签,你可以使用它们!”肖磊不再是四类垃圾桶的坚定支持者。在他看来,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在需要扔垃圾的地方多放一些垃圾桶、垃圾袋和垃圾箱,但最好在显眼的位置标明什么垃圾是“专用的”,提醒扔垃圾的人注意。
如何熟练记忆分类规则?
分类垃圾桶可以对经销商起到指导作用,但前提是这些经销商知道垃圾分类知识,否则他们会对牛弹琴。
在肖磊的家里设置了干湿垃圾桶和可回收袋后,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有很多垃圾无法分类清楚,那么如何扔呢?
“湿纸巾不湿吗?怎么是干垃圾?”"调料是干的,怎么会是湿垃圾?".....这种对话经常发生在肖磊的厨房里。提问者和受访者看起来都很茫然。
结果是“猜测”,这是错误的。扔进社区垃圾桶的是“混合垃圾”。
"幸好有叔叔阿姨帮忙!"肖磊口中的阿姨和叔叔是朱熹新村的“黄马家”垃圾分类志愿者。从早上7: 00到8: 00,从下午17: 30到18: 30,他们被安置在垃圾箱旁边,引导居民分类放置垃圾。这让肖磊非常高兴。早上在去学校的路上,志愿者们都在值班,所以他把过夜的垃圾袋拿到垃圾箱里征求意见。到目前为止,肖磊能够正确分类数十种常见的生活垃圾。
能够正确回答这么多问题比许多成年人要好,但肖磊对此非常诚实:“这些都是背下来的,有些人过一会儿就会忘记的!有没有更好的记忆方式?”
起初,肖磊难倒了很多“黄马甲”,但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想法,所以他们找到了各种材料来研究如何使垃圾分类的复杂知识和规则更容易理解和容易记忆。不久之后,他们总结出一种“排除法”,可以“处理”大多数成分单一的生活垃圾,即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的顺序,把要扔的垃圾逐一进行比较,看它属于哪一类。
肖磊以用过的纸巾为例来说明“排除法”:第一,它属于有害废弃物,显然不是;其次,看看它是否可以回收,因为有人用过它,所以它不能回收;再次,看看它是否容易腐烂或变质,它不会;那么剩下的唯一分类就是干垃圾。同样,当用于调味时,很容易知道它是湿垃圾。
"了解每种垃圾的特性要好得多!"肖磊告诉记者,湿垃圾和干垃圾的区别不是“湿”或“干”,而是它不容易腐烂变质。因此,当你想分类的时候,你不应该只看名字,还要看特征。
解决了生活垃圾的单一成分,如何对复杂成分进行分类?肖磊仍然充满信心。他说他可以做“减法”,也就是把垃圾分成几个部分,用“排除法”看看如何一个一个地分类。例如,有带剩菜的一次性塑料饭盒。首先,把剩菜拿出来。它们是湿垃圾;剩下的塑料饭盒已经被食物污染,只能归类为干垃圾。
肖磊已经掌握了酸奶盒的分类步骤:切割酸奶盒并倾倒剩余的酸奶;用水冲洗酸奶盒并干燥;将吸管扔进干燥的垃圾桶,清洗并干燥酸奶盒,然后扔进可回收桶
肖磊用一个好方法第一次教了奶奶和爸爸。肖磊最近也计划告诉老师这件事,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像他一样,成为一个可以成为他人老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