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6字,读完约4分钟
1919年,上海的一位大商人聂云台提出入股成立大中华纱厂,成为当时上海最具生产力的公司。聂云台想不到100年后,这个位于七灶浜和泗塘河交汇处的半圆形工厂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现在已经成为上海著名的文化创意园区。
这里有红色基因的延续,工业文明留下的辉煌遗产,还有时尚的生活社区。“半岛1919”是一个响亮的品牌。未来四个“区”联动的推进,将使“半岛1919”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总经理王建华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感慨:“这个地方充满了力量,就像一座坚固的战斗堡垒。无论是解放后的纺织建设时期,还是解放后的文化创意转型时期,我都能亲身体验到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在公园中的流动,几乎贯穿始终。”像董郎这样的革命先烈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为革命事业呐喊助威,而那部大家熟悉的电影《第五十一军站》就发生在当时的棉纺厂附近。
走进“半岛1919”,从建筑上看,历史就像一幅画卷,展现在你面前。在公园的建筑里,你可以阅读历史,知道如何改变事物。
6号楼建于1924年,曾是永安第二纱厂的办公楼。该建筑为四层砖木结构,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特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大楼中间有一座塔。塔楼的窗户和孔洞装饰成弧形,建筑的立面用水平线装饰,富有节奏感。1月28日上海至松湖抗日战争期间,该建筑曾临时与警备司令部作战,被日军飞机轰炸严重损坏,后被修复。
5号楼建于1921年,是当时远东最长的厂房,自建成以来一直用作纺纱车间。这栋两层楼的建筑装饰着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有裸露的墙壁和柱子,一些地方有高塔,一楼有两个大厅。现为“宝山纺织工业文明展览馆”,展示上海开埠以来的风雨历程和纺织工业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从工厂到园区的蝴蝶转型之路和未来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规划,让观众从时间和/的双重角度了解《半岛1919》百年来的巨大变化。
2018年,“半岛1919”被评为上海市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工业旅游景区优质服务单位。事实上,这一成就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渡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第八棉纺厂有一万多名纺织工人。上下班时,汹涌的人流成了一道风景。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上海国有纺织企业经历了20多年的产业调整和战略转型。
2007年,在原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与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合并重组)的领导下,“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落成,开启了以“时尚+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产业管理之路。
从起步到腾飞——自2010年以来,园区先后成为“上海工业旅游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文化产业园”……可以说,“半岛1919”已成为一个典范和缩影,代表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十年的探索历程。
近年来,“半岛1919”正努力将文化、艺术和生活融入时尚、生动的文化和创意体验区,使其更加扎根。王建华透露,公园里设立的许多文化和创意体验区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旅游路线。在公园里散步,你可以按照地图或者你的意愿。无论“家”是在某个地方看书,在烘焙和手工制作后享受一顿愉快的下午茶,享受一场极具艺术氛围的展览,还是带孩子去娱乐、休闲和运动,你也可以选择纯粹地散步和看一看……文化和创意公园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地区有十多种生活方式,使《半岛1919》以文化创造为基础,又超越了文化创造,融入了更多的娱乐、教育甚至旅游等元素,给市民带来了更多更新鲜的体验:“让生活更美好”。手工艺主题区内的“凡卡烘焙生活博物馆”、“蓝星搏击馆”、“陶艺家”、“堤边树坊”和“池鱼工作室”等。,每一个都很有个性和品位。在这里,它是工匠发光和走向公众的最佳平台。
据报道,“半岛1919”将以“四区联动”的方式发展,即“商业区、公园、景区和社区”,这将成为休闲文化旅游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