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2字,读完约4分钟
8月28日上午,宝山区张淼街以通河四村社区居民“公共客厅”投入使用为契机,举办了“邻里共享客厅”——张淼街首届“社区邻里节”,旨在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使“公共客厅”真正成为邻里见面的平台、展示人才和志愿者的舞台、展示居民自治和社区治理的窗台。
区委书记王红出席并讲话。区委副书记、区长范、副区长倪乾隆、市残联副主席、人民网上海分社总经理、上海频道总编辑金宇春分别为“未来人之家”揭牌,并向通河四村管理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向社区领导代表颁发证书。
王红首先代表区委、区政府对活动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并对支持保山参与基层治理的基层干部、社区领导和人民网表示感谢。王红指出,要深入贯彻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开辟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通河四村居民的“公共客厅”设施齐全、功能齐全、内容丰富,充分考虑了社区各年龄层和各群体的需求,脚踏实地、温馨温馨,体现了现代治理理念、特色治理品牌和精细化管理服务。王伟强调,社会治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努力和长期成功。要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努力成为深化基层治理的开拓者;要升级建设公共客厅,努力成为推出特色品牌的先锋;要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努力成为优化管理服务的典范,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最后,王宏希望全区秉承“一流治理,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的理念,不断克服困难,不断突破和深化,推动保山社会治理创新再接再厉,再创佳绩,真正做到基层有活力、管理有成效、群众受益。
据了解,通河四村居民的“公共客厅”充分依托社区交流平台,在网上广泛倾听居民的心声,将在线下为居民提供工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服务,成为“一站式”服务的新模式。根据居民需求,服务内容因地制宜。“公共客厅”拥有多种贴近社区居民生活的功能区域,如综合管理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智能设备体验室、红浦家园、亲子公园、阳光面包师、达伦工作室(健康厨房)、行业委员会沙龙、法律咨询室(谈话室)、高雅阅览室和娱乐室。左边是通和阳光之家,为社区中的特殊儿童提供教育、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右边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居民们在那里就医和配药。
通和阳光家园建于2005年,原建筑面积208平方米,拥有42名学生和6名管理服务人员。新居启动后,建筑面积扩大到760平方米,保山“三阳合一”特色模式得以保持,融合了阳光基地、阳光家园、阳光心园的教育培训功能。该住宅分为两层,包括四个功能:劳动康复、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和办公室管理。一楼主要有展厅和康复劳动室,二楼有阳光心园、音乐室、书画工作室、生活体验室、生活体验室、康复训练室、办公室管理等各种功能区。
据报道,张淼街有5463名注册残疾人,占宝山区残疾人的六分之一。除了管理阳光之家的学生,这里的工作人员还为张淼区的5400多名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发放、档案管理、体检等服务。
通河村卫生服务站位于通河村71号,管辖通河村3号和通河村4号共11796名居民。服务站门诊大厅配备自助挂号机、自助血压计、高清液晶智能体重秤等智能机器,为社区居民提供自助健康检查提供便利。服务站还设立了全科、中医、预防保健等部门。同时,针对社区居民的常见病,药店配备了近200种药品,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服务站成立了金家庭医生工作小组,积极推行家庭医生制度,开展家庭医生与居民的合同制服务,为合同制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评估管理。目前,已有6634人签署了“1+1+1”合同,1483人因慢性高血压接受了随访,590人因慢性糖尿病接受了随访,并建立了5102份健康档案。此外,服务站创新性实施“社区沟通+家庭医生”微信平台服务,通过该平台宣传家庭医生系统,定期向社区居民发放104种医学常识,与居民互动60多次,畅通了家庭医生与居民的沟通渠道,有效及时地解决了居民的各种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