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09字,读完约7分钟
据《宝山区新闻》报道,《挑一个山女》是一部将戏剧灵魂美学与电影现实主义美学相结合的成功之作。”钟,中国文学评论协会主席,在看了这部电影后评论道。日前,沪剧电影《挑一个山女》获得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歌剧电影奖,实现了沪剧在金鸡奖上的“零突破”。作为中国第一部彩色上海戏曲电影,《挑一个山女》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第一部写实戏曲电影。
小剧团的梅花香来自严寒
回首2012年10月26日,上海原创大型话剧《挑山女》首次与观众见面。当时,没有人想到一个只有17名编辑、不超过23名临时借款人的地方小剧团,会创作出这样一部面向生活、直抵人心的好作品;谁也没有想到,七年来,《挑山女》获得了18项重要的文学奖项,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奖“优秀戏剧奖”和中国戏剧节“优秀戏剧奖”。男主角文华凭借《王美英》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二梅”和文化表演奖;没人想到《挑一个山女》不仅被列为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数字电影工程电影,还得到中国戏剧协会、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等专项资金的支持。这部电影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拍摄的第一部现实主义戏剧电影,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2018年10月,上海歌剧电影《挑一个山女》进入国际市场,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4届中美电影节上亮相,并在第14届中美电影节上获得年度最佳歌剧电影金天使奖。
剑锋来自削尖,梅花香来自严寒。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光润看完电影后对文华说了第一句话:“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原来,在拍摄过程中,在棚内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在各种灯光的炙烤下,文华累得几次瘫痪,但还是咬牙切齿地坚持着。为了跟上拍摄进度,文华熬了70个小时,化了七八次妆,连续拍摄不同的场景。最后一组镜头是雪景。为了防止雪花飘走,所有的空通风设备都关闭在棚子里。在沉闷的空房间里,文华穿上了电影中最厚的棉袄,筋疲力尽地完成了艰难的歌唱和表演。直到导演王皓“啪”的一声,她才放松下来,直接倒在地上,昏了过去。文华说:“很多时候,要想成功,要走出一个新的世界,就必须经历死亡和复活的过程。就像凤凰涅槃一样,苦尽甘来。”
“戏剧电影导演既要熟悉戏剧语言的审美特征,又要熟悉电影语言的规律。”钟认为,电影《采山女》将生活原型人物与舞台艺术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们的关系是互补的,不是相互抵触的。歌剧和电影的优势得以保留。”《中国戏剧》的主编齐旭华在读完《挑一个山女》后说:“拍摄过程简单又有创意,这很令人惊讶。”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也称赞说:“这种手法特别好,特别现代,特别适合这出戏。”戏剧理论家龚海德承认,《挑一个山女》让他大吃一惊。“我原以为这只是一部沪剧电影,但没想到演员和生命原型之间有联系,银幕形象和观众反应之间也有转移。”这部电影进行了探索和创新,非常舒适,一路向前。”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石矛安评论说:“挑一个山女不是电影的电影,不是形式的形式,而是一种简单的电影语言,表达的是让人们哭泣和起伏的原剧故事。”
不要忘记你的主动性思维擅长挖掘生活的美好之处
上海宝山剧团原创的上海歌剧《挑一个山女》改编自真人。王,一个来自安徽省休宁县的挑山妇女,有三个孩子,每天要爬3700多级陡峭的山路。在过去的17年里,她艰难地爬了近20万公里,往返了6000多次,穿破了140多双解放鞋,摘下了70多根杆子,光是“摘”一对双胞胎就进了两所省级重点大学。这是一个曾经在报纸上发表的真实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一系列简单人物,《挑一个山女》的创作人员发现了其中的寓意。这难道不是中国社会草根女性生活中产生的光芒吗?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几代普通劳动者勤劳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深入生活不仅需要“沉浸”,还需要“沉浸”和“情意”。沪剧《挑山女》的整个创作过程倾注了真情。最简单的坚韧和坚韧最能打动观众。文华真诚地说:“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平凡的母亲的故事,以及她身上透露出的美的真谛深深地打动了我。”善于发现生命之美,并勇敢地将其提炼为艺术之美,是《挑山女》创作团队的文化意识和责任。正如文学评论家石矛安所说:“挑山女”的故事简单而不单薄。它包含了丰富的生活背景,是一部与情感、心灵和人物相契合的戏剧。它摒弃了当前流行时尚剧所具有的苍白和美丽的元素,使戏剧回归到真正的艺术中来。”
主要创作团队两次驱车760公里,深入山区进行创作和采风,与生活原型王一起“挑山”,交流心声,与王进行了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文华说,有一次我和王一起去采山,一开始我身上什么都没有,但是当担子压在肩膀上的时候,我双腿发颤,走不动了,我突然感觉到这个女人身上的压力。我问她,你真的认为生活很好吗?当你通常不舒服的时候如何发泄?她笑着说,当她真的不舒服的时候,她就爬上山大声地喊。这句简单明了的话立刻在文华的脑海中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母亲的形象。孙宏江说:“这位母亲包含了中国农村底层劳动妇女的所有信息。穷而不贱,贱而不贱,这种朴素而高尚的精神,真的是惊天动地。”
传播大梅市的宣传并给予大力支持
“悲而不苦,苦而向上”,剧中女主人公所传达的这种巨大的人格力量通过创作团队的投入和传递深深地感染了观众。自2012年首映式以来,沪剧《挑一个山女》已经上演了数百场。经过三轮全国巡演,它走遍了全国各地,打破了沪剧不离上海的“魔咒”,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宁夏、陕西、山西、山东、北京、安徽、广东、香港等地,观众达23万多人。
在《挑山女》创作之初,宝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局、市文联和戏剧协会相互关心,共同推动《采山女》的创作和演出。
获奖不是初衷,更不是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持这部作品在舞台上的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在观众的记忆中。”文华说。因此,在人口不到12万的浦江镇,原本计划演出三场。后来,为了回应观众的声音,它一个接一个地上演,有时不可能一口气让八个观众停下来;在全市“挑山女唱”活动中,人们争相唱“挑山女”的唱段;毗邻上海的江苏省太仓市的沪剧爱好者自发排练了《挑山女》并传播了有趣的故事。随着《采女山》的热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采女山》跨越南北语言障碍,甚至进入广东粤语观众心中的关键在于“真情”。没有数百万资金的支持和奢华的风光,《挑一个山女》一点一滴征服了观众,以它的真诚和真诚一步一步走遍中国。歌剧大师郭汉城在评论《采山女》时用了三个词:“真”、“深”、“美”。
戏剧表演最多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而电影则不同,观众越来越多。文华并不担心沪剧电影会遭遇地域壁垒。她说:“也许由于语言的原因,沪剧有它的局限性,但是人类的情感是普遍的,好的故事可以自己说话。”据说南戏是“过河难”,但保山沪剧团不这么认为。北去北京,南去广东,走“挑山女”。在北京演出时,许多观众激动得哭不出来;当我们南下广东时,只懂粤语的观众热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