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3字,读完约3分钟
恢复模型,享受民族建筑的特色和习俗;一针一线编织,感受民族工艺的美好...5月28日,杨浦区惠民小学民族文化印象体验馆正式开放。博物馆共设七个展区:“丝绸广场”、“光影海”、“霓裳阁”、“乐玉居”、“何茶玉”、“一彩会”和“灯饰台”,将对这些展区进行研究、探索和体验。
探索民族团结教育之路
杨浦区惠民小学是一所以“民族团结教育”为特色的公立小学,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风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和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和方式。2001年,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你对民族常识了解多少》并进行讲座。内容包括诗歌、故事和图画,记录了汉、壮、苗、傣、蒙等十几个民族的风俗和特点。”学校教师尹文俊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学校还提供各种课后练习,引导学生进入多彩的民族画面,通过校本课程了解民族风俗。
2004年,学校的国家展厅成立并揭幕,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以简单的室内形式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由此,我们开始认为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依靠教师的单向教学,还应该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只有让孩子们渗透进去,他们才能真正接触到传统文化,感受到它的内涵和魅力。
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学校创建了国家文化印象体验馆。今后,学生对民族常识的学习也将从陈列室延伸到主题馆的博物馆日活动,让孩子们在探究学习中继承民族文化。
丰富国家文化体验课程
场馆建设缓慢,课程研究必须紧跟其后。"课程是学校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尹文俊介绍,学校除了实施场馆建设外,还专门成立了“民族文化印象体验馆”课程开发团队,以民族文化体验课程为起点和载体,配合馆内的体验式活动,推进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课程开发是学校从未走过的路。对于这项创造性的工作,参与该项目的教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我们开发的课程是体验式的、有趣的,深受学生喜爱,我们还必须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
自项目启动以来,我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参照各个学科的标准,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一起探讨和碰撞了许多关于课程开发的思考火花。经过多次讨论和反复磋商,几天前,随着体验馆的开放,皮带扣技术、香包制作、民间歌舞、民间茶艺、民间影视等课程正式推出。
如今,当你走进这个精致的体验厅,你会发现民族文化课程与厅里的七个部分相对应。《光影海》是一门民族影视课程,它结合了虚拟现实技术,让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饮食文化等融为一体。脱颖而出,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快乐住宅”是民族建筑的课程。通过对吊脚楼、蒙古包、四合院等特色民族建筑的绘画、拼写和欣赏,让孩子们了解民族建筑和自然环境,感受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
校长王琦表示,今后他将继续依托科研项目,不断增加和完善课程建设,通过更多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将民族团结意识融入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