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31字,读完约6分钟
从牛庄路中国大剧院走出来,黄牛已经退了,但几家餐馆的小霓虹灯还在闪烁。天空中的冷雨仍是冷雨,地下的湿仍是湿的,但我的心是温暖的。就在刚才,近三个小时的快乐热浪冲进了我的身体,以至于就连这一刻的热空气里都包含着笑声。
[我]
自2018年9月开拍以来,《石库门的笑声》一人剧已经上演了3轮20次,观众爆满,有时很难买到票。原因是它触动了大多数上海人的心。舞台上久违的笑星毛猛达和沈荣海充满了功夫和热情,而辰光则用脚让观众上瘾。然而,你不必爬第三层,只要你在第二层,你就会发现,三十年前这副“小滑稽”的模样,虽然穿着青山绿水,却明显地谢过了顶;此外,我们知道两人已有130岁,所以笑过之后,都略感钦佩,也有一点“死者如夫,不舍昼夜”的豪迈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他们的,也是我自己的,尤其是独角戏,甚至整个上海文化。这与节目中的许多怀旧内容是一致的——温暖、酸涩、辛辣,带有口音和无助。
石库门是上海人的居住地,独奏会是上海人的心脏。“石库门的笑声”将这两大海派文化品牌凝聚在一起,为人们带来了一场物质与精神交融的盛宴。“口字”开得好,“肉节”用得好,即以“食、衣、住、行”为主要任务,“四大品牌”为龙头,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人和上海海滩的种种变化,同时对“红”、“海派”、“江南”等从官方到民间的词语大做文章。这是有理论依据的,因为石库门是根据上海的气候和地域条件,由江南民居改造而来的。它也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三大文化资源当之无愧的集中地。读完《石库门的笑声》,我觉得虽然没有什么红色文化,但总有笑话;江南文化虽多,但段落基本陈旧;海派文化是主力军,新旧笑话交织,说、学、唱、笑。整个演出就像是一场比赛,而《毛神》就像是一个大大小小的“奇人”,手里拿着一手好牌,也就是很多老掉牙的笑话和原创的新噱头,把它们一个一个、一个一个、一个一个、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地播放出来,让人既熟悉又生涩,又不知所措。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应该感到羞愧,但偶尔也有“硬装斧柄”和粗俗,但所有这些都在一个人的表演范围之内。正因为坚持和发扬这一本体,所以改革开放的主题虽然大,四大品牌的内容都是正面的,但都是详细地包含在锅碗瓢盆里的,父母都是短小精悍的,使每一个字都如鲠在喉,每一个字都如鲠在喉。因此,观众的笑声有温暖和温度,只有温暖的微笑是最明亮和最持久的。总之,《石库门笑声》处于原创、老调、即兴表演的状态。这是一场以上海文化为核心,江南文化为基础,红色文化为领的原创独角戏。
[二]
它被称为一部新作品,但也有它的缺点。《石库门笑声》有七个相对独立的段落,如上所述,“四大品牌”和“三大资源”作为骨架形成系统。然而,由于老段落和老段落的过度使用,内部逻辑不够清晰,这可以从前半部和后半部节目的对比中,尤其是观众的反应中清楚地看到。观众不禁把它与经典作品《姚洲》和《杨晓》相提并论。就风格而言,《毛沈》以“毛聒噪,沈抖”的调侃手法著称。像往常一样,这种艰难而激烈的表演让观众透不过气来,暴力多于持久的吸引力。
然而,“石库门的笑声”足以让人开心,因为现在独角戏正在退潮,上海人终于又看到了一股上涨的浪潮。首先,独脚戏的新作品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了,口渴的人对水质不会有很高的要求;其次,这两个滑稽的“老姜”重新投入了战斗。从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许多老年人可能会得到一些微妙和积极的暗示;第三,半夜点击“大麦网”的年轻人主要是出于好奇——毕竟,单人表演的舞台已经沉寂太久了。
事实上,在这个城市,独角戏的声音并非完全不存在。只是新舞台作品的表演长期沉寂,这也是《石库门笑》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毛神》简单地将其视为表演的内容,如缺乏独创性,以及一些从业者忙于加入左道而心不在焉地谈主业;另一个例子是上海话的衰落。上海的孩子们口音很差,还会开玩笑...嘲笑他、自嘲、主观和客观,都在诉说着海派文化艺术的生存困境。批判精神是独角戏笑话的源泉和永恒魅力。《石库门的笑声》讽刺和嘲笑市民的坏习惯和官僚作风,突出了“玩谏”的现实主义品质。到处都赢得了笑声和掌声。
[三]
独角戏来自江南,获得了异国情调,成为海派的主力军。它的诞生、发展和衰落过程是海派文化产生、发展和衰落的缩影。它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需要保护,正是为了解决其刻骨铭心的历史轨迹、积淀的人文内涵和体现的社会价值与当代受众的减少、艺术市场的萎缩和生存危机之间的矛盾。
然而,在“非遗留”品种中,仍有许多品种具有较强的活性和广阔的市场。只要有生存的保障,只要有人才和新作品,就很有可能马上从“非遗产”变成“非遗产”。石库门笑声中大量的黄金吸收不仅是创始人的设想,也是这一原则的证明。这必然导致人们对“叫好卖不好”现象的反思。这种现象是否值得承认,这种工作是否可以称为优秀,这个问题突然增加。我认为,至少就独角戏而言,只谈论票房是错误的,但不谈论票房绝对是错误的。
这涉及到海派文化的本质属性。上海历史学家熊月之认为,海派文化具有四个属性:商业性、世俗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其中商业性是最基本的属性,直接决定了其他三个属性。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从历史上看,海派文化是上海开放和贸易成为现代商业城市的产物;从案例分析来看,如果没有营利动机和商业行为,无论作品如何兼收并蓄,无论中西作品如何融合,都很难变得世俗、灵活和开放。最明显的例子是“样板戏”。如今,上海提出了充分利用海派文化资源的前提。还需要对海派文化的商业性进行历史的、辩证的思考,为当代海派文化的创作实践提供健康的、积极的支持。
纵观全国,在“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一路走来的情况下,历史地审视海派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辩证地分析海派文化的过去,不仅是为了一个人的展示,也是为了海派文化乃至民族文化及其载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以往的海派文化来看,其商业属性不仅催生了许多名作,也产生了大量劣等作品,导致人们对海派文化褒贬不一;如今,坚持商业动机,追求艺术水准,实现雅俗共赏的理想,满足市民的娱乐需求,提高大众的精神修养,是新时期海派文化品牌的目标。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市场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