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2字,读完约5分钟
据杨浦区介绍,近日,市交通委组织全市发展改革、房建、外交等部门的数百名专家工程师,以及市公路行业协会、上海城头公路集团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齐聚五角场市的副中心郭顶东路, 观察现场,交流高架桥梁全组装预制技术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中环郭顶东路新建工程中的应用实践,向全市推广这一国内领先的施工新技术。
中环内环路郭顶东路新匝道建设是上海交通建设项目首批组装式示范项目之一,也是杨浦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双十”重大项目。项目全长约1.1公里,其中出口匝道约520米,改造后的地面道路约1.1公里..坡道出口位于五角场环岛周围“鸡蛋”以东约120米处,距离现有国鼎路出口约2.4公里。坡道向南至郭顶东路,可行驶至关山路和黄兴路。根据计划,该项目将于9月30日竣工并通车。
缓解拥堵,弥补五角场节点流量的“短板”
“项目建成通车后,将改善现有中环路内环主干线的运营状况和服务水平,分流部分国道出口车辆,适度缓解拥堵,改善中环路北段匝道系统,优化五角场交通系统。重要角色。”
据市交通委员会介绍,郭顶东路出口匝道新建工程虽然规模较小,但位于繁华的五角场商业区,施工场地狭窄。它面临着“地处交通大动脉、交通组织复杂”、“流沙层越来越深、地质条件复杂”、“空多条中间管线和地下管线”等诸多问题,施工难度很大。市政高架桥梁预制装配技术课题组进行了多种方案比较和大量的试验研究。施工部门采用了创新技术,如“建造乐高积木”和“bim建模”,以实现“快速”、“安静”和“绿色”施工;参与市、区建设的各方也积极配合项目,尽最大努力减少对五角场市分中心正常运行的影响。
中环郭顶东路新匝道工程的建设,对缓解中环主线交通压力、平衡五角场及其周边路网交通流量、提升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辐射和能量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新建的下行坡道将极大地提升中环线对杨浦沿线创业创新基地的服务功能,帮助杨浦在转型发展中创造新的局面。
中心城市桥梁工程首次采用预制装配技术
预制拼装技术是一种简单的“积木”施工方法。桥梁主体结构分为各种构件,在预制厂加工后,运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它是基于组件设计、预制、吊装施工、灌浆设备、项目管理和许多其他方面的创新。
本工程中心城市首次采用新型灌浆金属波纹管与钢筋连接技术,预制装配率达到81.7%。柱、盖梁、混凝土小箱梁、钢箱梁的现场安装用了创纪录的26天完成,实现了结构贯通,工期缩短了一半。
工程不仅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效率第一”原则,而且实践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因为“庞然大物”的立柱从午夜到清晨都是安静地进行的,所以对社会交通的影响减少了。施工现场周围的居民可以在一夜之间醒来,看到道路上出现了几根立柱和盖梁,大大降低了噪音、灰尘、污水、强光等污染对传统现浇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
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有助于工程建设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技术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将工程项目的各种设计和施工信息整合起来,建立三维数字模型,通过数字信息模拟来模拟建筑物的真实信息,从而实现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的可视化和协调性。
鉴于郭顶东路匝道工程建设周期短、交通环境复杂、预制装配技术创新实践,在工程设计之初就建立了该桥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和管理平台。就像设计师有“透视眼”一样,在设计过程中,他们可以模拟交通路口或工程完工时车辆和行人的交通透视,改善平面图纸上不易察觉的设计问题,提高交通工程设计、审查和施工的质量和效率。这一新的bim技术的应用已分别成为上海和杨浦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试点项目。
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实现三维交互漫游和动画演示,能够清晰显示2D图纸中难以清晰表达的内容。在施工阶段,bim技术平台实现了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的查询,以及工艺工程量的对比统计,实现了预制节段拼接的三维扫描;吊装工作的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三维仿真演示后实施,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和生产精度,而且使装配设计和施工更加规范有序,质量可追溯。
杨浦区建设管理委员会表示,郭顶东路出口匝道照明等配套工程也将关闭。与出口匝道配套的安博路将于10月初通车,关山路(国鼎路-国顺路)改造工程即将开工,力争在春节前完工。这两条道路将在中环出口匝道的交通疏散中发挥积极作用。
据悉,国鼎路(李政路-郑通路)交通改善工程也将于年内完成,这是另一个“双十”工程。通过这些道路工程的相继竣工和试运行,五角场市分中心的交通状况有望得到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