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4字,读完约2分钟
据《劳动日报》报道,当残疾工人终止劳动关系时,他们要求雇主支付28万元的额外经济补偿。雇主向上海的公司提交了一份报告,但总部拒绝批准。一个“我希望你”的案子在法庭上被解散了。受法院委托,不久前,杨浦区总工会介入此案,通过三地数十次电话联系,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今年以来,区总工会受区法院委托,成功调解102起劳动争议案件,调解成功率高达62%,极大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小王在一家外国国有钢厂的上海公司工作。在手术过程中,他被钢卷意外压碎,造成重伤。经劳动部门鉴定,小王工伤等级达到六级,右脚失去功能。为了回家休养,小王与企业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但是,考虑到今后的生活和医疗,小王要求企业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贴等。,并建议另外支付28万元的经济补偿金。该企业的上海公司申请了一份报告,但未获总部批准。小王的家人认为这个企业没有诚意,所以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这个问题。本案进入杨浦区人民法院后,法院委托杨浦区总工会按照“委托调解机制”进行调解。
今年7月,当区总工会劳动关系调解员蒋等三人向小王了解情况时,小王已经回家了。为了解决纠纷,江、等三人煞费苦心地通过长途电话积极与小王、上海公司和公司总部沟通。在此期间,三个人打了几十个电话,最后他们同意在上海再次谈判。
8月12日,各方齐聚上海,工会调解人首次采用了背靠背的方式来了解企业总部的担忧。最初,公司总部担心这样一来,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提出额外的要求。为了说服企业总部,调解人采取了“面对面”的方式,让企业当场知道小王的伤势。与此同时,我还告诉公司总部,小王才20多岁,劳动合同终止后,他将继续接受治疗。因此,要求额外赔偿是合理的。调解员还说服小王,额外的要求不应太高,否则企业将无法承受。经过几个小时的谈判,该企业最终同意支付135,915元的额外经济补偿。为了尽快结案,调解人放弃了用餐时间,立即带着当事人赶到法庭。法院制作了调解书,一场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的劳资纠纷被结案。
据了解,自2009年全国总工会和法院引入“委托调解机制”以来,共调解劳动争议210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60%。今年以来,已调解102起案件,调解成功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