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5字,读完约3分钟
据《杨浦区新闻》报道: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研发问题,往往无法连接大学资源;大学生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付诸实践,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信息不对称极大地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政府为企业和高校创建的沟通平台,打破了沟通障碍,使博士后智力资源的流动成为可能。自2014年以来,华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平”)以杨浦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成功建立了6个科研项目,并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后合作,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R&D能力。
帮助建设“智能消防”[S2/]
华平致力于通过创新的“互联网+视频”技术,推动各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人们生活的智能化水平。长期以来,华平一直是国家消防局国家综合图像处理平台的供应商。随着3g、4g技术和卫星网络的发展,为响应国家消防局的需要,华平公司开发了多种移动语音和视频设备,如消防队员携带的语音和视频终端等,以帮助建设“智能消防”。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从地面拔地而起。高层建筑结构复杂,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控制和逃生。为了提高灭火效率,保障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华平公司开发了一种可拆卸的图像装置,可以安装在登山车和高压喷射车的车顶上。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只需通过指挥楼顶的图像装置观察地面的火灾和燃烧物,并将现场图像通过无线方式发回指挥中心,从而制定有效的对策。
由于返回图像是制定灭火对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图像清晰度的要求很高。然而,由于城市中建筑物和树木的遮挡,屋顶拍摄的图像有时很难传回,这对救援有很大影响。在这方面,自2015年以来,华平一直致力于解决如何将捕获的高清图像安全、及时地发送回指挥中心的问题。
尝试了许多方法后,结果并不好。华平向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发布了该项目,并联系了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后孔令河。
研究智能解决方案
孔令和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利用无人机作为移动中继设备。无人机上装有中继器,可以接收屋顶的图像,然后将图像转发给地面控制中心,起到中间牵线的作用,保证图像传输不间断。
孔令解释说:“中继设备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而移动中继应用相对较少。此外,无人机在国外有一些实际应用。无人机可以在空自由移动,稳定性也很好。它还能承受小型中继器的重量。我想知道我是否能把中继技术和无人机结合起来。”
孔令和的解决方案非常符合企业的R&D思维。2016年4月,双方成功对接,科研项目“高清视频无线传输优化设计”成功立项,并获得杨浦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专项资助。
孔令和告诉记者:“作为射频信号的中继,无人机位置的选择非常关键。如何快速找到信号最强的最佳位置需要科学的算法。”
在研发过程中,孔令和不断与华平实验室负责人讨论改进和优化。算法初步形成时,孔令河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测试,但实际安装测试的机会很少,实际测试环境没有达到预期,会影响开发进度。无数的测试都是为了达到完美。
经过日以继夜的研究,移动中继技术越来越成熟。无人机装有继电器智能芯片。在孔令的指挥和编写的算法下,它在飞行过程中不断独立地检测和估计屋顶和地面设备的无线信道质量,直到找到最佳质量位置。整个过程由无人机独立完成,不需要耗费人力。
“科学研究+市场”有一朵“双赢之花”[S2/]
孔令河和华平都受益于该项目的成功研发。无人机移动智能中继设备最初是去年安装和试用的,今年已经正式销售。性能的提高有利于市场发展,用户反馈效果非常好。据估计,2018年可以组装400台消防车。
孔令和研发的智能继电器技术于2016年8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发表了4篇相关论文。他还说:“最大的优势是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有形的东西。”
据了解,华平十分重视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保持着较高的R&D投资比例,促进了产品和技术水平的持续领先。截至2017年10月,华平拥有12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2项。一批自主开发的产品和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二等奖,并被授予国家规划布局重点软件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关于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作用,华平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刘绍宁表示:“该基地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技术来源的问题,平台上的所有高校技术团队都有可能成为企业潜在的技术来源。这些技术来源能够准确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无形中提高了企业寻找技术来源的效率。”
目前,登山车和高喷车的图像设备产品在中国处于垄断地位。刘少宁表示,下一步,华平将继续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企业的技术难点,明年将把研发重点放在人工智能上,紧跟市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