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64字,读完约2分钟
在老式的社区里,阿姨们要花时间在一起,下楼转身,走进周围各种新的实验室,和大学珠宝设计系的教授一起体验珠宝设计,去音乐家们建立的声音实验室,感受科学技术在声音中的魅力...这些似乎不可能,很快就会实现。
26日,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报道,由上海“文教结合”试点学院资助的“1028弄未来生活原型街”将迎来今年年底首批实验室的开放。大学正在充分利用知识溢出效应,与周边社区合作探索未来的生活需求。
四平路1028弄过去是一条杂货店街。在一条200米长、7米宽的路上,有许多理发店、五金店和建材商店。这样一条老街能否利用大学的创新和创造优势,结合风险资本,让它焕发光芒,成为普通市民零距离感受尖端技术和未来生活的平台?因此,同济大学与四平路街道合作,打破了大学与街区之间的围墙,并计划建设和利用校外社区的空室资源,使学校的生产、教育和科研项目更加有效。
吴新迪老师介绍说,目前的做法是把旧店面租出去,经过整体规划后变成实验室,让社区居民无缝参与,让科学家和艺术家创新实践。这样,科技创新的艺术将会扎根,一扇窗户将会打开,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设计师和研究人员在做什么。它被命名为“原型街道”,旨在成为一个模板,将来可以扩展到更多的社区。
据报道,目前,一条街上超过一半的店铺已经进入装修阶段,其中39号的三个实验室尤其引人注目,包括材料实验室、声音实验室、数字系统车间和初创企业可以共享的共享空室。小红楼1024号拟设在食品实验室和零对一孵化器。
特别有趣的是,同济大学国际设计与创新学院孙洁教授领导的时装研究室也将落户上海。高校对首饰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大学校园,创新的主线直接与街区相连。名单上的另一个声音实验室是由音乐家朱哲琴和学校合作建造的。
据了解,由于利用了空的老式住宅小区,原型街的建设规划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但是,吴新迪老师很有信心。在他看来,设计推动创新,而学校和地区之间的突破性联系更为重要,那就是激活传统街区,用全新的平台吸收和孵化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形式。不久之后,试点院校的道路绿化总体布局设置也将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