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2字,读完约4分钟
上海率先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颁布实施《上海市推进终身教育条例》,杨浦区在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终身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
日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来到杨浦,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考察、专家研讨会和专家独立评估等方式,对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推进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近日,评估报告会在区学习办公室召开,展示了杨浦在精心搭建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多元化学习组织、广泛开展全民学习活动、努力营造终身学习氛围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和经验。
三个地区的联系打破了学习障碍
在“数字生活”社区教育基地,上海西门子有限公司员工、复旦大学志愿者和江浦居民共同开展社区访问:用镜头记录周围的变化,用画笔绘制生动有趣的社区人文生态景观图——江浦社区绿色地图。地图所包含的“城市绿洲、文化教育、体育健康、方便人民生活”的主题内容深受居民喜爱。
在杨浦,这样的社区与大学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创作模式。它源于“三区联动、共同创造”的共识和理念,是杨浦“打破壁垒、推倒墙”提出大学校园、科技园和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发展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缩影。
2007年,杨浦建成了由区级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和居委会居民学习点组成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但学习资源、教师和培训场所的供给无法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杨浦学院和大学聚集并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因此,我们开始考虑从“多学科协作参与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入手,协调校园、公园、社区等各方资源,建设学习型城市。”区学习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加强园区与园区合作为例,园区主要承担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功能,为科技园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科技园主要承担科技孵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的功能,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提供活动基地,建立高校知识创新与园区技术创新融合的创新联动。
在深化校园与社区合作方面,近年来,杨浦通过完善高校社区公共设施和部分服务资源的开放共享体系,在高校建立了专家志愿者工作室;开展“高校讲师走进社区”活动;加强与远程教育资源的合作与开发;建立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实践基地;提供公共服务培训生职位等。,与“智力”相辅相成,使高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教育知识、经验、技能和理念能够更广泛地辐射到社会。
特色有助于建立学习型品牌
如何在高校释放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渠道,让渴望在高校学习的社区居民受益?杨浦的两个品牌项目“社区教育超市”和“大学社区教育超市”,将这一理念变成了现实。
“社区教育超市”平台将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整合“智慧学校”、“名师讲堂”、“街道镇特色教室”、“公园体验基地”等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和活动信息。杨浦居民可以通过该平台方便地进行在线学习和在线注册社区教育体验活动。
在“大学社区教育超市”中,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共享学习项目,让居民可以像在超市购物一样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这些包括:定期开放场地和设施,如学校历史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和体育馆;为政治、健康和艺术讲座预留座位;邀请大学专家在社区演讲。
记者了解到,杨浦以品牌工程建设为重点,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深度和厚度,形成了“大学社区教育超市”、“岳越学”和“一个社会,一门课程”三个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岳越学”每月轮流在各街道镇举办学习节,成为杨浦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展示终身学习成果、交流终身教育特色的平台。“一个社会,一门课程”是由本地区100多个大学社团和100多个居民学习点共同建设的,以弥补居民学习点师资和课程资源的不足,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创新终身学习形式方面,杨浦开发了“人文步行”活动项目,引导市民在步行过程中参观杨浦、阅读人文、品味历史、振奋精神,激发终身学习的创新活力;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搭建了洋浦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提高洋浦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水平。
区学习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鉴于洋浦学习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估方法需要改进,以及该地区发展不平衡不足的现象,下一步将与权威机构和专业机构合作,建立一套洋浦学习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估标准。在充分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对薄弱街道和城镇的指导、监督和帮助,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