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7字,读完约4分钟
“重塑城市竞争力:从四张名片到再造“新宁波”“打破加速发展的最大瓶颈:湛江在“高铁时代”的未来”“从海事大学回望大连:因海而兴,再“转向大海”“广州故事:白天鹅宾馆、城中村、移民军”...从2016年至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有超过50篇反映新中国变化的新闻报道,这些从大学生视角挖掘出来的“中国故事”在人民网、Sina.com、腾讯新闻等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成为大学生用自己的足迹衡量中国、用自己的青春忏悔祖国的“最强音”。
这支大学生队有一个颇有根据的名字——“记录中国”实践队。该团队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于2016年发起,目标是“以记者的专业实践服务国家战略,记录时代的伟大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的视角已经从中西部的扶贫延伸到东部沿海城市的开发开放,再到宏大的农村工程建设,覆盖20个省、39个县市,受访者超过200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7届本科生张殊凡第一次参加“记录中国”的实践时,他们团队的目标是描述广州的改革和变化。学生们向许多机构递交了录取通知书,其中大多数都“沉入大海”。最后,他们只能一步一步地去广州。
张殊凡是《广州故事:白天鹅宾馆》、《城市里的村庄》和《移民军》的主要作者。这是她第一次参与真正的采访写作。在“一步一步走”的情况下,小组采访了广州的“新移民”、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以及在广州辛勤工作的普通年轻人。当与每一位受访者聊天时,团队问了同样的问题——你认为广州的特点是什么?每个人的回答都是“宽容”。
“黄埔大道是广州的一条双向10车道主干道,每天都有数不清的车辆行驶。在其西南侧矗立着高智大厦的办公楼,高近150米,35层。然而,与一条路隔开的是石牌村,这是广州最古老、最大的城中村。”张殊凡用城中村和高层建筑的对比来反映广州的“包容性”。“这次采访让我很感动。了解一个陌生的城市,感受这个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是一件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一“收获”的背后,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记录中国”主题的精心选择和组织。
2016年,以“打赢反贫困攻坚战”为主题,实践团队赴贵州、甘肃、云南等地扶贫,深入贫困村。贵州小组成员在7天内走了2200多公里,采访了毕节市的6个县和1个区;安徽队的队员跟随遭受洪灾的金寨村村民,在5个小时内走完了10公里的山路,然后回家。当年形成了14篇报道,真实记录了基层扶贫的战场,展示了一线群众的生活状况,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2017年,从北京到云南,“记录中国”实践团队走上了80多年前西南联大西移的道路,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和资料。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实践团队来到东部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采访了59位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见证者,形成了近20篇深度报道,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探索了坚持深化改革的前进道路。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实践团队开始探索大国项目背后的感人故事。从“蜀道难题”到“蜀道童童”,复旦学生深入川渝,探索了70年铁路建设中几代中国人的奋斗精神。
2018级博士生赵敏说:“如果我们不走过去,不经历,我们就不能把这些历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是无数奋斗的个人成就了改革开放的辉煌;实现祖国“两百年”的梦想,是青年的辛勤劳动。
《记录中国》以时代为主题,将思想政治课推向祖国。当年轻记者深深融入中国社会时,他们不仅锻炼了大脑、视力和写作技巧,还加深了对国情、社会条件和人民感情的理解。
“记录中国”项目的每一次采访、报道和新闻发布,都是在学院的指导、专业教师的参与和学生的自主实践下形成的“有机整体链”。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与学都是强而有力的,教师通过第二节课的实践过程传授了第一节课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这种全方位的实践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第二课堂也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
据报道,复旦大学在4年时间里组织了6次集中报道实践,其团队成员包括新闻学院的专业教师、专业记者、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全校招收了122名学生,在蓬江新闻网设立了“记录中国”专栏,发表了50多篇新闻专题报道、8篇媒体报道、共计30多万字的文稿和记者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