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6字,读完约3分钟
描述:居民黄智华用纸盒递送。她说她家里每月可回收的物品大约有5公斤,主要是纸箱、旧衣服和报纸。(数据地图)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也是一场持久战。
近日,记者从四平路街道了解到,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五个月来,街道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难点和难点,以硬件建设、问题解决和团队支持为重点,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
只有当居民感到简单和容易时,分类工作才能持续很长时间。鞍山的八个村庄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的老社区。以前,垃圾房旁边没有路灯,这给居民晚上扔垃圾带来了不便。此外,许多居民在分类垃圾后需要洗手,但是安装水龙头很困难,因为没有可以连接的水管。对于这种老社区,街道每隔一个垃圾隔间配有“两套”,方便居民放置。
在鞍山市八个村的定时定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记者看到垃圾房旁边安装了太阳能灯和简易手洗桶。晚餐时,打开灯,推出垃圾桶,把装满水的手洗桶放在一边。分拣员朱爱华准备好了。当6: 00到达时,许多居民来扔垃圾。朱爱华认真检查,及时纠正错误,并进行二次整理。"现在90%的垃圾可以被正确的投递,这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朱爱华说道。
目前,四平路社区有朱爱华等89人和12名监督员。街上还有23名党员志愿者宣传员和171名分类指导员。以党建为导向,推进自治和共治,以社区党员、群众骨干、物业公司和居民单位为主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记者在徐昌梅的家里看到,厨房里有四个容器:两个放在冰箱旁边,用来存放可回收物品和有害废弃物;两个放在烹饪台旁边,用来放干的和湿的垃圾。说起垃圾分类的经验,徐艾有很多。“存放湿垃圾的箱子最初是孩子们在家里放玩具时用的。因为有一个盖子,储存湿垃圾可以隔离气味,不招昆虫。”徐昌梅家的冰箱上附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方法,便于查询;餐桌上,有社区垃圾分类的递送时间。她告诉记者,居委会经常组织垃圾分类讲座,她自己也参加过几次,很有收获。
据了解,为了使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四平路街道近几个月来在宣传和发动上做了细致的努力,充分调动了居民区党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了led电子显示屏、条幅、传单、宣传窗口等阵地。进入社区,进入家庭,进入建筑,进入社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大力营造浓厚氛围,在家中弘扬“敲门精神”,引导居民树立垃圾分类新理念和新意识,深入人心。在紫晶广场和巴士新村居住区,街道先后举办了“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宣传活动”和“我为垃圾分类贡献力量”等活动。通过现场讲解和答疑、游戏互动和宣传资料的分发,居民可以了解、学会分类、主动分类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硬件方面,为了解决一些居住区垃圾隔间配置滞后等问题,街道通过改造和美化垃圾房、投放点和宣传栏,提高了居民的关注度和参与率。由于环境限制,巴士新村的垃圾车厢没有四扇门。这种翅膀已经在街上做了标记和改造。目前,89个居住区的所有垃圾隔间已经标准化。
数据显示,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四平路社区干、湿垃圾月产生量持续下降。其中,6月份干垃圾量为1769吨,10月份降至1404吨,6月份湿垃圾量为630吨,10月份降至515吨。干垃圾和湿垃圾分别减少21%和18%。与此同时,“爱回收”机器中可回收材料的数量继续增加,从6月的31吨增加到10月的149吨,是原来的4.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