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7字,读完约4分钟
1月6日,中国迎来了寒冷的季节。2020年第一轮大规模雨雪天气正在席卷北部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来了,江南的气温似乎落在了错误的位置。今天和明天,上海最高气温可达21℃,杭州24℃,南昌24℃,就像夏天一样。
今天和明天,上海按下加速器按钮,直接切换到春天和夏天。根据上海中央气象台的预报,今天上海气温急剧上升。据估计,最高气温将达到20℃,尤其是在南部地区。明天,最高气温预计将攀升至21℃。这是一年四月才会出现的温度。
气象学家表示,这种温度在1月份非常罕见,从徐家汇气象站1月1日至1月10日的气温来看,很可能会超过极端温度的纪录。
整个江南地区将见证新气象记录的诞生。中国气象局工程师辛欣表示,长江中下游许多城市的气温比全年同期平均水平高出10℃以上,挑战了1月初的气温记录。
北方仍有暴风雪,但南方正在变暖。根本原因是温暖潮湿的气流。受南支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量暖湿气流从印度洋和太平洋跋涉而来,继续影响中国南部。
但“轻微感冒”毕竟是强大的。在给北方带来严重的暴风雪之后,强冷空气最终将到达上海。在连续两天变暖之后,上海将于周三开始降温,最高气温将在24小时内骤降13℃。气温下降可以达到寒潮标准。
冷空气影响预计明天下午晚上到达。由于强冷锋入侵,中心城市受到强风袭击,阵风增加到6至7级。周三的气温只有5到8度。本周末将有另一波明显的降水。
“微寒”的力量有数据可循。根据上海市气象局的历史资料,在“微冷”节气期间,上海年平均气温为4.9℃,平均降水量为35.4毫米。与冬至节气相比,上海进入了该节气的第29和39个节气。天气越来越冷,雨雪略有增加。多雨和多雪的天气经常让身体感觉更冷更湿。
虽然“严寒”听起来更冷,但从极端最低温度来看,上海的“微寒”更为极端。1893年1月19日,徐家汇天文台录得零下12.1℃的极低温度,这是100多年来的最低温度。
“微寒”一般在“三九”之间。上海人如何度过一年中的严寒期?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地名研究所副所长薛说,为了在39年的严寒中生存,人们提前做好了防冻御寒的准备。为了保暖,上海人使用铜制的手炉和脚炉。在农村地区,大型炉灶的木炭余烬被用来启动炉灶和脚炉,而在郊区,“木炭灯泡”经常被使用。
清朝末年,上海的《图片日报》在上海的刮胡店安装了取暖炉。
碳靶是一种将木炭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粘土制成的“煤球”。它不会产生碳灰和灰尘,是一种相对清洁的加热燃料。在城市地区,“木炭”通常由分布在街道上的煤球商店供应。
20世纪后,上海的一些单位或机构改用炉灶或热水炉取暖,而“炭精”的使用显著减少。热水他汀类药物,也被称为“他汀类药物”,是英语中蒸汽的“洋泾浜语”,意思是用蒸汽加热的器具。
小吃部的侧炉是散寒保暖的好地方。
现在,一到冬天,上海就有一个“侧炉”,也就是火锅的另一个名字。上海是一个商业发达、市场繁荣的大城市。那时,有许多火锅店。1922年版的《上海指南》第五卷《餐馆和小吃店》说:小吃店是由广东人设立的,大多在南京路、汉口路、福州路及附近...冬天有各种各样的侧炉。价格是一美元半,一美元半。它的配料是虾、猪里脊肉、鱿鱼、鸡肉、野鸡、鸡蛋、鱼片、菠菜等。都是生的。也有人卖蔬菜、莲子汤、杏仁茶、咖啡和其他东西。
那时,上海工人的月收入通常在5元左右(阴阳)。夜宵炉不便宜,城市居民不能经常吃。在上海的农村地区,农民再也吃不起了。农民会选择人们集资购买食物,吃东西,聊天,围着炉子取暖,上海称之为“扛枪”。清代顾章思《世风录》卷六:“共同饮酒,言‘挟娘’”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搬运东西,称之为“搬运”。有些人付钱喝酒,称之为“携带”。现在“携带”一词仍在上海郊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