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2字,读完约4分钟
6月15日,在四川北路公园的绿地上,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上海文化中心正式开放。以四川北路公园为起点,辐射虹口、黄埔、静安等上海文化重要区域的“上海文化圈”正式形成。
你站的地方,也许周宣曾经站过;你坐的地方,也许是鲁迅曾经坐过的地方……虹口有近300处历史文化遗址,尤其是在四川北路。似乎每次你走一段路,都能找到一栋有“好名字”的建筑。如果把四川北路比作树干,还有殷珊路、长春路、溧阳路、多伦路等。分散在这里的历史名人故居和革命历史遗址,使四川北路成为海派文化乃至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展示画面。
6月15日,在四川北路公园的绿地上,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上海文化中心正式开放。以四川北路公园为起点,辐射虹口、黄埔、静安等上海文化重要区域的“上海文化圈”正式形成。
延续历史,承担传承上海文化的使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城市的生命,海派文化是上海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今年是电影进入中国120周年,也是鲁迅抵达上海90周年。虹口作为“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第一个电影放映地在虹口,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在虹口,中国第一所特殊艺术学校在虹口,刘海粟等人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特殊艺术学校在虹口,中国第一家大型综合画报《良友》在虹口创办。鲁迅、茅盾、郭沫若、夏衍、聂耳、丁玲等许多现代中国文化名人曾在虹口生活和工作……20世纪上半叶,川北路上有32家电影院和46家电影公司,占上海电影产业的一半。
虹口区党委书记吴新宝说,多年来,虹口区重视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先后建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四座纪念馆和犹太难民纪念馆二期工程。组织开展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等活动,进一步推进“虹口记忆工程”;虹口区把“建设开放、多元化的海派文化遗产开发区”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之一。
传承和发扬海派文化是基于虹口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使命感。2015年底,虹口区正式开始筹建海派文化中心;2016年1月,上海文化中心选址确定,并举行中心筹建启动仪式。
立足虹口,打造海派文化创新平台
继承历史就是站在现实中面向未来。
在谈到上海文化中心的成立时,该中心负责人徐明表示:“推动上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一个集研究、展示、交流、传播、创新、应用等为一体的公共文化平台。上海文化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徐明介绍,海派文化中心将首先落户虹口,充分展示和宣传虹口深厚的海派文化底蕴,通过这个平台让虹口在传承和创新海派文化方面的成就和亮点得到“广泛宣传”;其次,我希望海派文化中心作为一个公共文化平台,能够吸引和聚集更多的知识分子和文化机构参与推动和传承创新型海派文化的发展。
2016年8月,仍在建设中的上海文化中心举办了“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达上海100周年图片资料展”。该中心正式成立和开放后,此类活动将更加丰富和多样。在上海文化中心开幕当天,特别展览“渡河看电影——川北路与中国电影的开端”也拉开了帷幕。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和场景再现,将四川北路、虹口、上海和中国的电影发展串联起来,以直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中国电影史。与此同时,“聆听海潮,大师讲堂”的第一场讲座也将开幕。据介绍,上海文化中心开业的第一年,将把上海学校的“开放与传承”作为活动主题,意在承前启后。
有人说上海文化像水一样包容;没有上海文化,就没有上海。习近平总书记曾称赞虹口为“上海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上海文化中心的开放,将使虹口在上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也将为上海这个有“温度”的城市增添更多的“文化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