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3字,读完约3分钟
不管京剧难不难,这位新一代京剧演员“余老板”,当场就教出了“惊一提”、“怒一沉”和“喜秀眉”这几个成语包。新上海话的重要元素是什么?资深媒体人士曹启泰总结了这种解读,那就是语气。一年来,“海潮聆听大师讲堂”作为海派文化中心的品牌项目,一直欢迎文化名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促进海派文化的传承。
刚刚成立一年的海派文化中心,除了邀请文化学者走进报告厅外,还精心策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努力搭建一个展示海派文化魅力的公共平台。
开幕特别展览如梦重现
中国第一部电影在哪里上映?和阮都是“虹口南安”?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上海文化中心开幕的专题展览“渡河看电影——川北路与中国电影的开端”中找到。2017年是海派文化中心的开局之年。中心精心设计了开幕式和一系列以“海派/凯成”为主题的开幕式活动。开幕特别展览“渡河看电影——川北路与中国电影的开端”回顾了上海电影人对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作为“十三五”期间虹口区的一项重要工程,在规划之初,就把推进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帮助虹口“文化强区”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此指导下,上海文化中心制定了“三步走”行动方案,将核心任务和发展愿景细分为起步、探索和升级等不同阶段。仅在2017年,海派文化中心就举办了3次学术论坛和专家研讨会,5次专题展览和40次文化活动,在文化界、学术界和中青年知识群体中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促进上海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海派文化的发祥地、进步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是虹口独特的文化名片。如何整合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中心依托中共四大纪念馆的一体化运作和管理,在研究、展示、交流和传播中绞尽脑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彰显虹口特色。
2018年新年伊始,上海学校文化中心以区委《关于加强虹口红色文化建设的意见》为契机,迎来了虹口区红色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暨首届专家研讨会,进一步加强了对上海学校文化与红色文化关联性的研究。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服务的是海派文化志愿者,主要是社会工作者。早在上海学校文化中心开业典礼上,该中心就通过“四大(大)海(校)沙龙”等专项培训项目招募了169名志愿者。志愿者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海派文化,并逐渐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打造“所有河流都流入大海,形成自己的学校”的品牌形象
传承文化就是站在现实,面向未来。为了打造高品质的文化活动,上海文化中心以大师讲堂为核心,以一系列文化沙龙为基础,精心搭建活动框架,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和朋友。
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师讲堂策划了“上海,一个开放的城市”系列文化讲座。在第一场讲座中,著名历史学家、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应邀以“从传统到开放”为题,深入分析了上海的开放传统和城市精神。超过12万名粉丝通过网易新闻和阿基米德等在线直播平台观看和收听了现场演讲。
与此同时,中心大力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优质文化资源,打造“看窗帘年轮”、“梨枣教室”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品牌,举办或承办纪念鲁迅在沪定居90周年“采风进树”等精品文化活动,服务市民不同的文化需求。如今,海派文化中心“每月都有讲座,每周都有活动,每天都有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