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9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发布的《虹口区高标准市民站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建设指导意见》)从总则、设施建设、功能建设等11个方面对市民站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这是全市第一次制定区级公共邮政站的《建设指南》,也标志着上海进入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的新阶段,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国首次探索的。
市民站根据居民不断进步的需求完成自我迭代
观察《建设指南》发布地嘉兴路街道市民站首个分站的发展轨迹,我们对“高标准”的理解可能会更加直观。
去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上海时,走进嘉兴路街道市民站第一站,逐一视察了综合服务窗口、养老院和党建工作站。当时,社区居民喜欢高性价比的社区食堂,各种基本医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休闲活动区。
一年后,当我们回到这个小岗位时,许多新的变化悄悄地在这里发生了。住在附近的黄阿姨说:“我们的幸福指数在上升。”原来,在这个帖子里,她不仅可以找到最新的医疗保险信息,还可以在智能终端上完成水、电、煤的自助缴费。在此之前,为了完成这两个“任务”,她至少要跑两次,一次去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另一次去中国建设银行的线下网点。
黄阿姨不断上升的幸福指数得益于自今年10月以来由公共帖子“加载”的服务内容。例如,通过与中国建设银行的合作,金融服务嵌入公民站;依托5g和双千兆“虹口区社区事务处理空站”的建设,市民站通过人机对话,成功地将138项需要专网查询的服务送到了居民的家门口。
虽然公共岗位很小,但它可以根据人们的高级需求完成自我迭代,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输出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其舒适范围内完成日常生活的“任务清单”。
基于经验的施工指南是全面的
记者注意到,新发布的《建设指南》对公共驿站的内容构成和选址提出了非常详细的标准。例如,市民站由党建服务站、生活服务站、网格化管理站及其延伸服务点组成。在选址时,应尽量选择公共交通便利的区域,避开相邻的高速公路和交通量大的交叉口;尽量选择一个绿化条件好、空气清新的好环境。如果场地位于住宅区,应尽可能位于底层或电梯可到达的楼层,并靠近医疗卫生设施。
嘉兴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奇说,这些经验都是通过已投入运营的公共邮政站总结出来的。希望其他公共邮政站在新的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从设计环节入手,降低后期改造和更新的成本。
但是,面对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社区,统一标准是否可行?李奇介绍说,在制定总体框架的基础上,他们选择将更个性化的设计权限下放给市民岗位,让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社区和不同居民的需求,自主探索最合适的设计方案。
用“用户思维”完善公共帖子的版面功能
上海大部分旧住宅区在设计过程中都存在着自然缺陷——各种服务设施“支离破碎”。从配药、查询档案、存钱到取钱,需要三四趟才能成功完成。但地图上狭长的嘉兴路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居住在边缘地带的老年人很难享受到内环的便利。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包含更多的生活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在一个站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需求,避免来回折腾。
《建设导则》对市民站综合服务区也提出了具体要求:“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涵盖综合服务区、休闲等候区和信息展示区”。虹口区对市民岗位的“理想状态”有着美好的期待:充满活力的区域党建平台、贴近群众需求的群众服务平台、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管理平台。
长达54页的《建设指南》涵盖了公共岗位建设的各个方面,“用户思维”一直是制定指南的核心理念。虹口区民政局是本指引的牵头部门。该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市民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将推动未来15分钟党建活力圈、生活服务圈和网络管理圈的形成,进而成为虹口区基层治理的一张美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