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07字,读完约2分钟
“聆听海上潮汐与大师讲堂”第二讲
东方记者朱伯特。本报讯7月24日报道:上周末,虹口海派文化中心第二场“海潮聆听大师讲堂”讲座正式开幕,邀请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电影批评界的三位专家学者毛健、罗刚、唐,从一部电影《明月几时在中国》谈起“文学、电影与历史”。
由著名导演许鞍华执导的历史片《明月几时有》是根据抗日战争历史上著名的东江栏目《生死相救》改编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和香港沦陷后,以顾芳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克服重重困难,做出巨大牺牲,成功地将何香凝、刘亚子、茅盾、邹韬奋等数百名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从香港解救出来。
电影和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文学不仅是电影的母体,也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电影是文学的延伸,是影像时代文学的重要载体。两者都相互伴随,各领风骚。辉煌的历史为文学和电影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主题。
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雷特。三位学者的讨论从一开始的电影技巧开始,最终提升到对历史视野和人文情怀的讨论,这种讨论客观而尖锐,引导观众重读电影,看到了许多门道。海上三位著名的文化学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头脑风暴。
为了促进海派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海派文化中心致力于建设一个具有研究、展示、交流、创新和应用功能的公共文化室,展示和交流新时期海派文化的成果,向历史上的海派文化致敬。
同日,上海文化中心主任、策展人徐明也带领观众走进了为庆祝中国成立120周年而举办的“渡河看电影——川北路与中国电影的开端”专题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