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12字,读完约5分钟
洪镇老街、张桥等棚户区的“代言人”相继消失;以党建为主导,灵活多样的旧改革新机制逐步建立;“硬件和软件”同步,彩虹湾的功能设施越来越完善...
自2012年以来,虹口已完成旧区改造,占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超过35,000个家庭和大约100,000人已经实现了新家的梦想。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高,虹口在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解决困难和改造旧困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洪镇老街,一个充满时间感的地名,在很多人眼里曾经是“穷街”的代名词。低,强迫,磨损和凌乱...这些都是洪镇老街周边环境的真实写照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虹口区就开始了对洪镇老街区的旧城改造工作。
2012年,作为政府部门在洪镇组织的第一次公共住房咨询,在4月14日开始的短短两天半时间里,808户家庭的支持率超过了95%的预定目标。
2013年10月7日,随着洪镇老街7号地块第二轮协商签约生效,历时18年的洪镇老街大规模改造圆满完成。
此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刷记录”、“再创高峰”逐渐成为虹口老改革工作中的高频词汇。
2015年,虹口区69、142、157、67、71号地块签约率均超过95%,其中69、157号地块也实现了“当日开工、当日生效”的成功。
同时,北外滩67、71号地块第二轮咨询首日的签约率高达95.8%,创下了当时全市的新纪录。
2016年底,虹口率先在全市推行“一证一套”的产权调换房屋购买方式,科学合理地引导居民选择全额货币补偿方案。
2017年,虹口区在63区、400区、401区和251区等老改造基地成功试点了收缴计划。全年完成6500户21万平方米旧房改造,7个地块被关闭并移交土地,超过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5000项旧房改造和5次土地出让”的目标任务,为城市旧房改造工作提供了一套“可扩展、可再生”的解决方案
党的建设引领多元化的新旧机制建设
旧区改造一直是虹口最大的生计。近年来,虹口的旧改革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这源于“变老为民、依靠人民”的理念,也得益于虹口在全市倡导的“变老为民、关注民生、领导党建创先争优”的“完美工作方法”。
北外滩商业大厦举行了一个选择房间号的仪式
在推进旧改革的过程中,虹口区逐步形成了“旧改革无旁观者”的工作格局,建立了“1+3+2”的旧改革工作机制,即“1”旧改革指挥部、“3”街道(嘉兴、提篮桥、川北)和“2”收款处,为科学、高效、统一、有序地推进旧改革工作提供了最大的制度保障
同时,虹口坚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签五星名单”等活动,鼓励党员展示自我,以身作则,引导广大居民支持旧制改革;
房屋征收工作人员和居委会干部确保“圆桌会议”的全覆盖,在回答问题时听取公众意见,帮助居民争取最大利益;
组织居民自行选择公众信任的人关注Nedergard的征集基地,组建居民监督评估小组,实施全过程监督,确保征集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旧制改革,充分发挥人大代表、CPPCC委员等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如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聘请“老姨”、开展心理咨询等。
随着新媒体在互联网上的普及,旧的改革工作在不断创新和突破。2014年初,微信公众账户“川北旧藏”首次开通。
关注微信后,居民不仅可以获得即时有用的信息,如“圆桌会议”、“化旧为新”,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相关法律、政策和公告。
不久,“嘉兴旧改”、“提篮桥旧改集锦”等微信公众账号相继开通,为旧改工作“添薪加火”。
改善彩虹湾的配套生活越来越方便
虹口作为上海市危旧房最集中、旧房改造任务最艰巨的老城区之一,坚持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积极争取成为全市四大基地的“桥梁”住宅试点;另一方面,加快彩虹湾大型保障性住房基地建设。近年来,彩虹湾一期和二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彩虹湾的新兴公共设施
彩虹湾基地位于虹口最北端,虹口区、宝山区和静安区交界处。它曾是上海第二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的工厂,但被改造成大型住宅区后,周边市政基础设施仍相对薄弱,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为此,虹口区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其周边道路建设纳入区内对接道路开通工程,其中安芬路(姜阳南路-水甸路)和三门路(姜阳南路-南河支线)已建成通车,区域路网结构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151路和160路公交车都在彩虹湾停靠,让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据了解,除了居民对旅游困难的强烈反应外,餐饮和休闲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历史。
江湾镇邻里第一市民店
最近,位于洪湾路79号的江湾镇街第一市民站已经投入运营,涵盖了餐饮、养老、娱乐等多种功能。彩虹湾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的“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越来越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医院,学校,短途巴士...
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也将出现在彩虹湾,彩虹湾居民的美好生活正在一步步走来。
要把旧区改造成仁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三五”期间,虹口区将继续深化试点工作,全力以赴完成旧体制改革任务。
同时,坚持“保留、改变、拆除”的原则,注重创新理念,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千方百计改善市民生活条件,帮助上海早日进入“优秀全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