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1字,读完约3分钟
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海伦路仍然是一条非常狭窄的石头路。504号房里住着一位老人,平时他大多呆在二楼练习书法。这一天,他早早起床,洗漱完毕,戴上眼镜,坐在一楼的客厅里,等待一位重要的客人。
当门敲门时,女士打开门,他也站了起来。客人一进门就握紧了手。
"我访问上海的高级知识分子,第一个就是你沈老!"
这位客人是上海市市长陈毅和沈老,以及住在这栋楼里的老人沈。这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三天。当一切已成废墟时,陈毅亲自来拜访文化界的老前辈。
二三十年前,沈老是文化界的名人。他与蔡元培一起倡导教育改革,积极推动北京大学的创新;陈独秀等人轮流编辑《新青年》,推动新文化运动。他本人就是一位非凡的诗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月夜》出自他的手。后来,他转向传统的古典文化,写古诗,写中国书法...所有这些都是最好的。
陈毅以前听过沈老的名字,但不幸的是他从来没有机会认识他。现在,沈老已经60多岁了,但是他的气质依然存在,只是他的眼睛不好。即使镜片像瓶底一样厚,他的眼睛还是充满了混乱。陈毅看了看房子,又看了看,于是他提出要把房子换成明亮一点的。沈老听了,摆摆手谢绝了。他对每天枯燥的阅读和写作感到满意。
早上八点,是他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了。如果你的眼睛不好,用心去写。王羲之、王献之、米菲、赵孟頫...他们贴近纸张,一遍又一遍地在不同朝代、不同年代的碑文中书写,仔细感受“始”与“终”中的笔法之灵动,在细微处体味前几笔,发掘其魅力。
沈老酷爱书法,是书法艺术的积极倡导者。陈毅访京后不久,在夫人的陪同下,他到北京拜会了许多中央领导,向他们建议要振兴中华文化,就要重视传统,尤其是书法教育。在他的倡导下,1961年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上海少年宫也在新中国开办了第一个面向社会的书法班。这时,年过古稀的沈老仍在战斗中自学...书法教育在新中国蓬勃发展。
“自我书写的感觉是自我竞争的,章节不会因为奖励而受损。我的生命里没有多少河流和湖泊,我害怕与时代竞争。”这是沈晚年对本人的总结。他在海伦路504号的这座小楼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25年。他决心要做的是成为一代永远不会忘记继承和奉献给公众的文人和教育家。
申的故居位于路504号。
沈(1883-1971),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
1946年,申从重庆来到上海定居。直到他1971年去世。上海解放的第三天,市长陈毅来看望他。他是市长拜访的第一位高级知识分子。1959年和1963年,创办了上海国画院,并提议成立书法篆刻研究会,1959年和1963年被任命为中央文史博物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故居是沿街的四合院。面朝南坐,三层砖木结构。一楼的入口是凹进去的,后面有三层楼,有阁楼,红色和灰色的透明砖墙和红色瓷砖木门窗。在故居的底层是一个陈列室,里面陈列着沈的半身像。柜子里有沈生前用过的眼镜、笔筒等遗物,还有书法作品集、诗集、书法理论著作等。二楼是书房和卧室。故居于1990年对外开放,属于政府援助性质。
1988年7月15日,申故居被宣布为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4月4日,它被宣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