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4字,读完约3分钟

一楼的故事

1932年11月,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冬天的夜晚,风很冷,街道已经稀疏。一个女人收紧了她紧身的外套,加快了她的步伐,在一条又一条车道之间反复地走着,最后确认没有人跟着她,然后她侧身闪进了一扇门。

她是杨之华,在门口焦急等待的是她的丈夫瞿秋白。几天前,他们接到上级通知,要求紧急调职,然后分头去了鲁迅的家。瞿秋白是第一个到达的,而杨之华为了除掉这个间谍,在街上转了三天三夜。

说起这个,鲁迅和瞿秋白今年夏天第一次正式见面,但他们已经用中文互相认识,成为最好的朋友。因此,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瞿秋白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搬到鲁迅的家里。鲁迅自然欢迎瞿秋白的到来,但这并不是他的朋友们一直颠沛流离的解决办法。推理,我们必须为瞿秋白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鲁迅亲自上阵,看了好几个地方,最后选择了在志贺楼东路他面前的房子的阁楼。第二天,瞿秋白和他的妻子搬进来。不久,鲁迅也搬到了离大陆仅一条街的一个新村子里,他们来往更频繁了。

他与鲁迅第一次见面就成了莫逆之交

这一天,鲁迅像往常一样来到瞿秋白家。像往常一样,过道里有一股浓烈的中药味。相反,他循着中药的气味来到了熟悉的阁楼。这实际上是一种故意阻止顾客的方式。瞿秋白性格文静,不容易与人交流,所以他巧妙地用这种药来阻挡那些泼辣好色的地主和热心的佃户,鲁迅自然不在其中。

他与鲁迅第一次见面就成了莫逆之交

杨之华曾经说过,只有鲁迅先生才能让他安静的丈夫多嘴。瞿秋白看到鲁迅来访,连忙叫他坐下,一本正经地给他看他刚刚写的文章。这本书洋洋洒洒地流传了近两万字,是瞿秋白为《鲁迅杂集》写的《四夜伏案》的序言。无论是对鲁迅的文章还是思想的评价,每一个字都是珍贵而精辟的。对鲁迅来说,得到这样的理解,真的是“人生有知己足矣,天下人应以知己待之。”

他与鲁迅第一次见面就成了莫逆之交

志贺路东照里,现在是殷珊路133弄12号,瞿秋白在上海度过了他最后也是最平静的时光。在他人生的最低谷,幸运的是,有像鲁迅这样的朋友。对他们两人来说,革命的道路是由志趣相投的人走来的,寒风不足以令人恐惧。

建筑物的详细介绍

瞿秋白的公寓位于殷珊路133弄日照巷12号。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

1933年3月,经鲁迅介绍,瞿秋白夫妇住进了这里二楼的阁楼。同年4月11日,鲁迅一家搬到了殷珊路内地的新农村,两地相距只有一条路。他们经常一起谈论时事、文学和艺术,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并形成深厚的友谊。“知己足矣”是一个写照。为了给鲁迅留下永久的记忆,瞿秋白在这里编辑了《鲁迅杂感文选》,写了15000字的序言,对鲁迅的思想及其杂文的战斗意义作了精辟的论述。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给予鲁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真正的朋友,甚至是战士”的高度评价,引起了文化界的震动,被认为是瞿秋白少有的一丝不苟的作品。与此同时,他还写了12篇散文,如《王道诗话》和《卖魂的秘密》。同年6月搬出。它现在是一座住宅楼。

他与鲁迅第一次见面就成了莫逆之交

日照里弄建于1920年,是一种新型的里弄住宅。坐北朝南,有三层砖混结构。一楼有门票门,二楼有售票窗口,三楼有长阳台。墙面水刷石钩缝。房子前面有一个小院子。

1984年5月4日,瞿秋白的公寓被宣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0月31日,东照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他与鲁迅第一次见面就成了莫逆之交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57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