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96字,读完约7分钟
编者按:“虹口第一个案例展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在上海浦西最高建筑木兰广场66楼举行。这里展示了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创新案例,展示了虹口始终不渝的开拓精神,以及继续改革、重新开始的信心和决心。东方。“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虹口”,追溯历史,讲述一个又一个改革创新的故事。
东方记者朱伯特。网站2月15日报道,以四川北路为中轴线,从南面的武进路到北面的鲁迅公园,共有57处红色老文化遗址,覆盖了支路和两侧的九里巷。虹口已将四川北路沿线两公里的线路串连起来,成为红色经典旅游线路,打造了“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可向全体市民推广,现在就体验!这只是虹口区围绕“三大文化场所”推出文化品牌的众多举措之一。
△在四川北路创建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
虹口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建设文化强区是虹口围绕城市大局主动出击的战略选择,也是虹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精神先行,红色与上海风格兼容
虹口是上海“党的诞生地”的重要区域,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中,中共四大纪念馆的原址被炮火夷为平地。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会址的寻找充满了波折。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上海市虹口区东宝兴路28弄8号、254弄终于被确定为中共四大会址。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虹口区区委、区政府选择了四川北路1468号,为2012年9月7日正式开放的中共“四大”纪念馆的建设做准备。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见证了由全国994名党员组成的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工农群众运动中的迅速发展,并最终形成了领导中国革命的最强大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四大纪念馆
同时,虹口也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是上海开放后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许多外来文化在这里开花结果。特别是二战期间,有4万犹太难民来到上海避难,仅提篮桥地区就有2万犹太难民。在此期间,犹太难民不仅受到上海人的亲切对待,而且与当地居民没有冲突,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精髓。已建成的海派文化中心定期展示报告研发的最新进展,促进新时期上海城市精神的更好发展。
△上海文化中心
上海市虹口区提出要加大海派文化的传承、研究、创新和发展力度,到2021年建成开放、多元化的海派文化传承开发区,扎实推进“开拓大地——党的诞生地挖掘宣传工程”和红色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城市精神凝聚力更强、文化创新创造力更强、公共文化服务更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更强、国际文化影响力更强。
虹口区相关文件把“坚持正确方向,突出文化导向”放在首位。今后,我们将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研究建立虹口网络文化协会,搭建网络管理的自主平台,牢牢把握思想工作的领导权;继承和建设红色文化,创新和发展上海文化,开展一系列核心工程和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全面提高人民素质为目标,建设“幸福家园工程”、“公民修身工程”、“爱心工程”、“彩虹工程”等四大工程,努力打造全国文明城市。
创建“两轴多转弯”并优化空的布局
根据去年初发布的文化强区建设“27篇文章”,虹口将全力打造“两轴多圈”,优化虹口文化发展空厅布局。其中,“北外滩文化发展轴线”包括:加快扩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上海艺术中心、北外滩露天剧场等标志性文化项目;积极引进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实体书店、画廊和艺术品拍卖机构等文化设施;定期举办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绿色科技银行峰会论坛等高层论坛;加快发展“海上方舟”文化功能区和河口文化圈建设,形成综合高端文化体验区。
△上海艺术中心效果图
“四川北路文化发展轴线”包括:加快“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中共四大纪念馆展示优化、“左联”会场纪念馆、上海文学博物馆、四川北路戏剧集团改造和多伦路、田艾路特色街区建设;丰富和提升上海文化中心、多伦现代美术馆和朱屺瞻美术馆的内容建设,加强场馆联动。继续深化对“党的红色文艺之源”的探索和利用,繁荣红色文艺创作和演出,发展红色旅游项目,重点展示城市斗争的早期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的发展史。
△张家赫给革命后代讲了“左联盟”的故事
“多圈”是指具有多元特征的创意文化圈。虹口区将增强音乐谷地区音乐产业的融合效应,打造国家一级民族音乐产业基地;围绕环大区域,推进与上海电影学院的合作,形成以影视创作为特色的创意文化圈;深化广济路创意区更新,完善数字出版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快集装箱制造走廊等项目建设,形成以数字出版为特色的大白树创意文化圈;以吴京体协、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天爱路等区域为重点,推进文化、商业、体育的融合与联动,形成以体验式消费为特色的创意时尚文化圈。
△虹口足球场举行音乐会
此外,虹口区将探索建立虹口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红馆无墙”,实现虹口红色场馆的全媒体阅读;科学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资源,高标准推进保护和改造试点;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创新、保护和利用历史名人资源。着力打造音乐、数字、电影产业高地,支持服装设计、体育赛事、演艺产业发展,利用“互联网+”新动能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1年达到40家文化创意企业上市,到2021年,文化创意产业区级税收占区级税收的15%。
振兴名人故居并继承历史背景
如果你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游老上海的文化风情,那就去多伦路吧。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丁玲、夏衍、叶圣陶等30多位左翼文化大师的文学活动,共同奠定了多伦路“现代文学之乡”的历史地位。著名艺术家、名人和名人住宅汇聚一堂,在多伦路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1999年,虹口建成了上海第一个以文化名人街命名的街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经过20年的经营,特色的旧书摊、怀旧的文物古董店、弯曲街道上的咖啡馆逐渐增多,增添了现实的生活元素。
去年,虹口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鲁迅文化周”主题纪念活动,活动分为九大类,主题为五个单元:回忆、一起阅读、品味、感悟和实践。期间,举办了公益祭祀和扫墓活动,举办了“文化名人与城市精神论坛”,吸引了国内外十多个城市近百万网民线上线下参与,远远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
△为鲁迅墓献上民族灵魂的旗帜
虹口区围绕鲁迅、茅盾在虹口的生活和工作轨迹,规划设计了“鲁迅轨迹”和“茅盾轨迹”,将这两位文化名人的生活轨迹串联起来,让市民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场景。
虹口一如既往地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和文化资源的活化。系统梳理历史文化遗产,推进“虹口记忆”工程,探索建立虹口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建设“红馆无墙”,实现虹口红色场馆全媒体阅读;历史建筑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利用将运用先进理念延续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推动高标准地块的保护和改造试点;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历史名人资源的创新保护与利用将继续深入名人故事,以曾经在虹口工作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为重点,分批推进鲁迅在、聂耳在费尔路、沈在路、茅盾在大陆新村、郭沫若在溧阳路等文化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建立无墙博物馆,实现虹口红色体育场的全媒体阅读